人物介紹:
“手術我也沒有辦法,你去珠江醫院找張旺明吧…… ”
從廈門到福州,再從南昌到廣州,江西爸爸阿強已經記不清帶2歲的女兒看過多少醫生了。幾乎每個大夫看到孩子腦袋上那顆比蘋果還大一倍的腫瘤,都直搖頭:“做不了手術”,“還是回去吧,帶孩子吃點好的”。
終於這次有人給了他一絲希望。張旺明果然不負眾望,他用精湛的技術成功切除病人的腦腫瘤,把這位父親的樸實心願變成了現實。
同樣對這位醫者感激不盡的,還有寶媽鍾小愛。1歲7個月的寶寶,因患腦腫瘤被多家醫院宣判“死刑”——無手術希望,活不了幾年。這條脆弱的小生命在張旺明手裏獲得重生,術後5年至今沒有復發,堪稱生命奇蹟!
神經外科疾病涉及人體最重要的部位——大腦,神經外科手術是超高難度的,屬於外科中的王冠級別,而小兒神經外科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作為中國小兒神外大夫中的佼佼者,張旺明經常被求醫無門的絕望家長當成最後一棵救命稻草。心懷仁術、謙遜和藹、對手術精益求精,是他給人的最深印象。
三十年沉澱與磨練,成為廣東神外領域“一把刀”
張旺明從事神經外科臨牀工作近30年,對顱腦外科各種複雜、疑難病例的處理有較深造詣。近十年來專注小兒顱腦腫瘤、腦積水及腦(脊)膜膨出、狹顱症、脊柱裂、脊髓拴系綜合徵等先天性疾病的手術治療,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三十年如一日,在國內神經外科的象牙塔內慢慢打磨自己,潛心研究)
把時針撥回到三十多年前,青年學生張旺明高考因物理發揮失常,與最心愛的工科擦肩而過,冥冥之中與醫學結緣,繼而報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
進入大學後的張旺明,一如既往勤奮學習,對醫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性格使然,心靈手巧,“要當一名外科醫生”的種子在他心中悄悄發芽。因品學兼優,畢業後被分配到學校附屬醫院——珠江醫院上班。
“我當時最想幹整形美容外科,”但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是軍人的天職,就這樣,張旺明去了醫院的兩大重點學科之一——神經外科。今天的熱門科室,三十年前是個名副其實的“冷門”。
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治非常依賴高精尖的設備,當時1993年,珠江醫院只有一台CT,其他很多醫院連一台都沒有,顯微鏡也同樣缺乏。硬件設備跟不上,腦外科手術範圍十分有限,治療效果差,不少醫生覺得越幹越沒意思,要求轉崗。
面對現實的落差,張旺明沒有抱怨,三十年如一日,在國內神經外科的象牙塔內慢慢打磨自己,潛心研究,刻苦訓練,讓手術技術、專業能力和心智得到最大成長。
隨着科技日益進步,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各種高端設備助力顱腦手術,治療效果越來越好,神經外科華麗轉身成為行業的“香餑餑”。三十年的沉澱,張旺明成了廣東神經外科領域的“一把刀”。
由於學科發展的需要,醫院提出發展小兒神經外科,張旺明又主動挑起重任,通過10年的努力把小兒神外從無到有,帶出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專業隊伍。
(通過10年的努力把小兒神經從無到有,張旺明帶出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專業隊伍)
業內公認,難度最大的外科專業之一,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的培養週期特別長,必須成長於成人神經外科。在國外,通常需要有10年以上的成人神經外科工作經驗的醫生,才能從事小兒神經外科臨牀工作。
根據2012底的統計數據,我國從事神經外科醫師約有1.3萬名。由於兒童神經外科手術技術要求高的特點,造成優秀的小兒神外醫生比較匱乏。目前,能夠專注並擅長做兒童腦顱手術的醫生不過五六十個。
外科切除是兒童神經外科疾病的常規治療,只有做好了、做精了成人腦殼手術才能做好小兒腦殼手術。
“但小兒絕非成人縮小版”,張旺明稱,不能完全套用成人的治療理念。跟成人相比,小兒神經外科疾病有4個特點:
1、孩子的神經系統尚在發育,代償功能好,自身修復能力強於成年人。
2、對手術的耐受能力不如成人,但術後恢復速度比成人快許多。
3、幼兒病情變化快,疾病風險往往更更高。
4、疾病譜系跟成年人明顯不同。成年人多見腦膜瘤、神經鞘瘤等良性腫瘤,兒童先天疾病佔比很高,發生腫瘤以胚胎性腫瘤為主,80%的兒童腦腫瘤都是惡性腫瘤,瘤子長在腦幹和中線,手術難度很大。
(參加學術交流會,做報告分享)
在小腦瓜的生命禁區舞動手術刀有多難?年齡越小,難度越高。兩歲以下的嬰幼兒顱骨稚嫩,並且正在生長髮育,幼兒外科手術從開顱、關顱、到術後的病情觀察,要求都非常高。醫生尤其要照顧到幼兒的顱縫(是顱骨不斷長大的源頭)不能破壞,損壞會影響顱骨發育造成未來畸形。儘量通過自然腔縫進入,避免對腦實質的損傷。一台手術耗費八小時、十個小時很正常。
“小兒神經外科大夫非常在意手術做的好不好、腫瘤有沒有切乾淨,儘管這很關鍵,但不是手術做好就代表所有問題解決了”,張旺明説,患者的最終治療結果是綜合的,在術後需要兒科、麻醉科、康復科、放化療等多學科協作,才能實現最佳療效。如果沒有專業的團隊,沒有完整的治療鏈,哪有底氣為患兒開顱做手術呢?
相信希望,雕刻式手術改寫患者命運
兒童腦腫瘤已經超越白血病成為兒童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而治療各種小兒神經外科的疑難病症,就是張旺明的日常工作。作為神經外科的主任醫師,他的大多數病人是腦腫瘤患兒,開顱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據張旺明介紹,白血病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60%-70%;兒童腦腫瘤的除了手術以外,沒有更新的治療方案,傳統放療和化療對孩子身體傷害太大。
“通過手術把腫瘤切除乾淨,是孩子活下來的唯一機會。只有長期存活下來,他(她)才有恢復的機會。”他解釋説,因為孩子有發育成長空間,自我修復能力強。對於一名成年人來説,手術切除功能區腫瘤可能帶來比較嚴重的神經功能性損害甚至致殘,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在醫治得當的情況下,往往可以恢復得出乎意料的好。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腦腫瘤很嚴重,也許想放棄,或退而求其次保守治療,但我們至少要給孩子一次手術的機會,不該輕易放棄!奇蹟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他們頑強的生命力也許能給家長和醫生帶來巨大的驚喜。”張旺明用這個治療理念,幫助無數患者把腫瘤從生命“剔除”,讓暗淡的家庭重燃希望。
六年前,鍾小愛帶着1歲7月大的寶寶四處求醫,對是否手術治療很糾結,也有不少人勸她放棄。張旺明多年的診治經驗認為,應該給孩子一個希望。
“不做手術,孩子就一個結果,何不多給一個選擇給他?第一,我會盡最大努力把腫瘤切乾淨,第二手術至少能明確腫瘤的性質,也許我能治呢?”樸實的兩句話一下説到了鍾小愛的心坎上,詳細的溝通也讓她感受到了一個醫者的真誠。此刻,她完全信任張旺明瞭。
腫瘤是從腦幹長出來的,把幾條重要的神經緊緊包裏在裏面,手術難度很大。這種顱內的精細手術哪怕出現1毫米誤差,也可能徹底改寫患者的生命。張旺明每一次手術的心態都是如履薄冰。
通過1釐米左右的小縫隙,張旺明將手術器械層層深入10釐米以上到顱內,通過顯微鏡放大10倍進行操作。精準找到了腫瘤,他氣沉丹田,像雕刻藝術品一樣一點點摳掉腫瘤,當神經露出時立即保護起來,再繼續摳腫瘤,這場精密的手術花了十幾個小時。
手術非常成功,經病理診斷是高度惡性的腫瘤,孩子不到兩歲,做不了術後放療,腫瘤對化療又不敏感,這個結果又是讓人絕望的。
“唯一的指望,腫瘤已經切乾淨了,至少給了孩子和你們一個機會。”張旺明安慰鍾小愛,已盡人事,剩下就是聽天命了!
術後除了在家做功能康復鍛鍊之外,鍾小愛帶孩子定期回醫院複查,沒有接受其他任何療法或藥物,這條年幼的生命竟然出現奇蹟,連續複查5年腫瘤都沒有復發,並能正常上學。
(寶爸帶着孩子給張旺明贈送錦旗,感激救命之恩)
至今張旺也沒弄明白為什麼患兒能恢復得那麼好。不過他始終相信一點:永遠不要用我們的主觀推測去決定一條生命,因為你不確定上帝關了這扇門,會不會打開另一扇窗!也更加堅定不輕易放棄腦腫瘤患兒,相信希望。(分頁)
“我是醫生不是上帝,不能幫你做抉擇但會盡全力”
張旺明的小病人很多,來自全國各地,他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花在手術上面,經常是一天四五台手術連軸轉。
大多數都是走投無路的父母帶着年幼的孩子過來,張旺明被視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很多時候,孩子的病情很嚴重,根本等不起,連最嚴重的疫情期間也沒有辦法關停手術。”張旺明口中的沒有辦法,其實更多是不忍心,所以甘願冒風險、頂着巨大壓力,也要救治那些患兒。
(張旺明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手術上面,經常是一天四五台手術連軸轉)
到目前為止,他做過的最小年齡腦腫瘤不過出生才三天,是一位廣西女寶寶小希。
小希在媽媽肚子裏7個月大時查出患有一個3公分大的腦腫瘤。當時產科醫生建議引產,但是媽媽堅持要把她生下來,她説:“這個孩子跟我有緣,我想看一下他(她)長什麼樣子,也想讓他(她)見見這個世界,還有他的爸媽)長什麼樣子”。
於是,一邊生孩子,一邊打聽國內哪個醫生能做這類手術,最終把希望寄託於張旺明。
熟悉張旺明都知道,他不但醫術精湛,還特別會聊天,善於讀懂家長的心。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長進門時六神無主,出來時變得心靜如水。
“你找到了我,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忙!我是醫生,我能做醫生的事,但我做不了上帝的事,不能給別人做抉擇,但可以幫孩子切除腫瘤,也許她有將來。”他的這番話讓小希的爸媽很安心,出生第三天就把孩子就送過來做手術。
原本以為會經歷一場兇險,沒想到整個手術過程出奇順利。小希在手術後正常清醒過來,吃奶情況也不錯。雖然證實是惡性腫瘤,術後需要化療,但一切都很順利。
待到出院時,兩月齡大的小希已經會跟人對視逗笑,一家人都很開心,尤其是達成心願的媽媽為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感恩遇到好醫生好醫術。
張旺明看着他們遠去的背影,默默祈禱,“希望這個孩子可以一直好好活着,那樣我真的會非常開心!”
(看診中,跟小病人愉快地聊天。他臉上的微笑不是職業習慣,而是發自內心的温暖)
盡最大努力救治每一個小生命,給家長給家庭解除痛苦,正是張旺明一直踐行的醫者仁心。看着一個個病重的孩子做完手術被父母接回家,半年後竟然蹦蹦跳跳地回來複查,那種喜悦和成就感使他不斷的肯定着自己當初的選擇。
注:患者及家屬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