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愛打媽媽臉,背後藏着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作者 | 凱叔母嬰研究所所長
這兩天朋友找所長訴苦,説她太傷心了,總是被孩子打臉。
這可不是比喻,而是實實在在呼在臉上的小巴掌。
“我正跟他咿咿呀呀對話,他出其不意就是一巴掌。一天能有好多次,而且還經常薅我頭髮、撕嘴、揉臉……”
朋友不制止還好,越制止孩子越起勁。
“這孩子不會有暴力傾向吧?長大以後管不了可怎麼辦?”朋友很是頭疼。
每個人畜無害的幼崽背後,都有個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老母親。
寶寶為什麼總喜歡“打媽媽臉”呢?打臉、薅頭髮,到底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嬰兒打臉,怎麼制止呢?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孩子喜歡打臉媽媽”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愛打的總是“臉”
而且是媽媽的臉呢?
- 先説説為什麼總愛打臉。
其實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孩子天生對人臉五官更感興趣。
Johnson 和 Morton兩位心理學家, 對24個嬰兒進行了視覺喜好研究。
研究人員給嬰兒們展示了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畫着正常人臉的五官,一張打亂了五官,還有一張是沒有任何五官。
結果發現,嬰兒們對正常的人臉五官最感興趣。因為喜歡,所以愛摸。
另一個原因在於,孩子是在模仿大人。
孩子小的時候,大人看着他們肉嘟嘟的小臉,是不是常常忍不住地想要伸手捏一捏?
孩子雖然不會説話,但他們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他們看着大人充滿愛意地捏他們的臉,就以為捏臉是愛的表達。
- 那又為什麼總是打媽媽呢?
是更偏袒爸爸嗎?
不是的。
邁阿密大學還做過一個實驗。
研究者找到24 個嬰兒,都是3個月左右月齡,給他們看兩張人臉照片。一張是媽媽的臉,一張是陌生人。
結果顯示,嬰兒花了更長的時間盯着媽媽的臉看。
研究人員推測,正是因為在大部分家庭裏,媽媽照看嬰兒的時間最長,嬰兒最熟悉的臉就是媽媽的臉,所以會跳過爸爸,只“打”媽媽。
再加上孩子在媽媽肚子裏待了十個月,早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心跳和氣息,更別提哺乳帶給孩子的依戀感。
孩子不是更喜歡欺負媽媽,反而是更依戀媽媽。
- 最後説説寶寶為什麼要用“打”的?
就不能好好摸嗎?
還真不能。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想了解新事物只會用舌頭舔、用嘴咬、用牙齒啃。這時寶寶還不懂用手,只能靠感官去探索世界。
等到寶寶意識到自己“有手”的時候,手就變成了探索世界的第一工具。
從一開始經常用拳頭、手背,後來變成喜歡用手掌、手指去感應。
當媽媽感覺總是被打臉的時候,説明寶寶的手部精細動已經開始發育,只是還沒發育完全。
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的發育,是循序漸進的。
對於0-6個月的寶寶來説,他們還不會用指尖捏東西,只能用手掌和全部手指生硬地抓。
只要眼前有東西,不管是什麼,伸手就會去抓,而且會兩隻小手同時上。於是,媽媽的臉和頭髮就遭殃了~
媽媽眼裏的“打”,對於嬰兒來説,只是想要探索的“摸”。
因為寶寶更喜歡人的五官,所以總愛“打臉”;
因為寶寶跟媽媽更親近,所以更喜歡媽媽的臉;
因為精細動作發育不全,所以“愛的撫摸”就過了火。
寶寶“愛打媽媽臉”,還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面對孩子“特別的愛”
媽媽們要不要制止?
不要。
因為沒有用。
如果寶寶月齡小於6個月,家長再怎麼制止,孩子也沒有能力控制小手。
大人的制止,在聽不懂太多指令的寶寶看來,更像是一種有趣的“回應”。
一旦他覺得,只要打一巴掌,媽媽就會關注我,反而會打得更多。
等到7個月以上,孩子漸漸有能力控制手部動作時,是不是就可以制止了?
單純的制止,仍然不起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負強化”。
如果大人一直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持否定態度,孩子就會加深對這種行為的印象,更傾向於反覆去做。
所以,越制止,越打臉。
當然,比制止更不明智的,就是對孩子笑。
鄰居奶奶就是這樣,她覺得小孫子揮着小手打來打去的樣子特別可愛,只要孩子一打她,她就哈哈大笑,孩子就打得更開心了。
他會以為,奶奶很喜歡這種行為,就常常用這種行為來討奶奶歡心。
如果一定要做些反應來改變被打臉,所長認為有2個方法可用:
其一,以不變應萬變。
當孩子的“小魔掌”伸過來時,我們儘量保持淡定的表情,然後用手接住孩子的魔掌,假裝和他握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或者,立刻拿別的玩具,吸引開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沒有“打臉”的機會。
其二,多為寶寶進行手部精細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訓練,不僅能幫助寶寶更好地控制手部動作,還可以促進大腦發育、開發智力;
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關係。當孩子得到高質量陪伴時,也就更願意聽從大人的指令。
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來説,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針對性訓練。
0-1個月的寶寶,最好不要給寶寶戴手套。孩子只有充分觸摸外部世界,才能更好地發育觸覺。
2-5個月,可以適當對寶寶進行抓握訓練。用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玩具吸引寶寶伸手去抓,讓寶寶手部可以接受不同的刺激。
6個月,可以教寶寶撕紙,培養手眼協調能力,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7-12個月,可以訓練寶寶用一隻手的玩具,去打擊另一手裏的玩具,當兩個玩具碰撞發出聲音時,就給寶寶獎勵,這樣能促進寶寶的手-眼-耳-腦感知覺能力的發展。
1-2歲的寶寶,可以進一步促進寶寶的手指靈活發育,可以給寶寶買一個玩具電話,帶寶寶按電話鍵,鍛鍊手部肌肉,促進手眼協調。
2-3歲時,就可以引導寶寶做一些更復雜的手部動作,比如互動式投籃、用棍子撥小球走規定路線等。
手部動作多且靈活的孩子,往往會更聰明。常言説,“心靈手巧”。
所以,當發現寶寶開始“打臉”時,不要急、不要氣。
手部動作多,會打會薅的嬰兒,非但不是“暴力”、沒教養,反而是有好奇心、膽大、有探索欲的聰明娃。
當然,也不要聽之任之,而是充分抓住這個手部動作敏感期,陪伴孩子,訓練孩子。
這樣一來,您不僅能收穫一個聰明寶寶,還能讓寶寶對爸爸媽媽的愛,更親密,更長久。
——End——
作者:凱叔母嬰研究所所長。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