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同時也是陽極而衰,“陰陽爭,死生分,夏至一陰生”的時節。儘管此時陽氣依舊旺盛,但大自然陰氣已經開始生長。人與天地相應,在夏至時節,人體的陽熱多浮於體表,腠理開泄,易受外邪侵襲。因此,養生既要養護陽氣,更要順應陰陽交替的變化特點,使陰陽兩氣相順接。
飲食有節,忌食寒涼養脾陽
夏天,陽氣在外,腹中涼,陽氣少,消化功能不佳,飲食宜清淡,多食蔬果雜糧,不宜多食寒涼瓜果和油膩食物,以免損傷脾陽或生濕化熱。建議不僅少吃冰棍,也要少吃如西瓜、番茄、火龍果、哈密瓜、藍莓、梨子等寒涼水果。酸梅湯、西瓜、綠豆湯等雖是解渴消暑之品,亦不可過食或冰鎮食之,避免損傷脾陽。
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夠除燥祛濕、清涼解暑,酸味食物可生津開胃、固表斂汗。所以,可適當增加苦味和酸味食物攝入,如苦瓜、綠豆、烏梅等。
此外,夏至節氣氣温高,出汗多,人體水分喪失較多,鹽分損失的也多,容易出現口渴、乏力、疲勞等症狀,可適當攝入淡鹽水。
起居有常,晚睡早起勿貪涼
夏至時節,起居養生為適應自然界陽盛陰伏的變化,建議晚睡早起。但應該注意的是,夏至是人體陽氣最為浮盛的時候,容易出現咽痛、牙痛、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因此,睡覺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1點,避免熬夜損陰傷陽。此外,中午11:00—13:00是心經當令之時,也是氣機陰陽交替之時,所以不可勞累、興奮、憤怒,建議適當午休以順利完成陰陽轉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容易感受風寒濕邪入侵,因此勿貪涼,睡覺時不宜直吹、久吹風扇和空調。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温差不宜過大。如外出需要注意防暑,備好遮陽傘、遮陽帽等。
運動舒緩防過汗,調息靜心自然涼
夏至節氣運動宜舒緩,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快時,在空氣較為清新之處,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
中醫認為,“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過多出汗則易使心氣渙散。因此,夏至時節應避免大汗淋漓,出汗後應及時擦乾,並適當補充津液。
夏至節氣天氣炎熱,人們心情易煩躁,嵇康在《養生論》中説:“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情志養生方面要調息靜心,以保神清氣和,心情舒暢。
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好時節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虛、裏、陰、寒證,由於疾病長期遷延導致臟腑功能漸弱,機體陽氣不足,具體可見於肺、鼻、腎、脾胃等相關的纏綿病症,如慢性咳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體虛易感、慢性泄瀉、宮寒痛經等。
“夏治”是指當夏季三伏時,機體陽氣最為充盛,根據“天人相應、因時制宜”的思想順應自然之氣,通過自然的“温”與“熱”來扶助人體陽氣,以祛除體內寒邪,調整臟腑陰陽平衡,通暢氣血,鞏固自身正氣。在五行中,土對應長夏,在髒為脾,金對應秋,在髒為肺,冬屬水,冬病夏治既運用“培土製水”的相剋關係,又運用“培土生金”的母子相生關係。臨牀上,一般可以通過藥物貼敷、針灸、艾灸、刮痧、拔罐、埋線、燻洗、足浴等方法來防治疾病。
穴位保健,養心清肺健脾胃
炎炎夏日,心火旺盛,平時可多拍打、疏通心包經,特別是建議多按揉勞宮穴。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清心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
夏季感寒,可患傷風、感冒,或汗後吹風,導致肩背痠痛、頸部痙攣、頭痛等症狀。平日可多按揉大椎穴、風門穴、肺俞穴,此三穴可祛風解表、宣肺理氣,預防和治療頭痛、發熱、感冒、咳嗽、喘病、頭項強痛等。
大椎穴:在頸項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刺激大椎穴可採用按揉的方法,將大拇指的指腹按壓在大椎穴上,保持一定的力度,以穴位有明顯的酸脹感為佳,進行旋轉按揉,每次5分鐘,每天1次。
風門穴: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刺激風門穴時先深呼吸,在氣止時用食指強力按壓風門穴,然後緩緩吐氣。按壓6秒鐘後慢慢鬆開,休息3秒後再重複以上動作10~30次,每日1次。
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刺激肺俞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按揉肺俞穴3~5分鐘,每天1次。
此外,夏至節氣脾胃虛弱,易受濕邪侵襲,多出現身重、皮膚油膩、大便黏膩等,這部分人羣可按揉足三里穴,有助健脾祛濕。此外,亦可按揉豐隆、陰陵泉、地機穴。且夏季暑濕為患,易阻中焦,可適當多揉腹以助運化。
文/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 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