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總是本能通過言語上的:"不可以、不能、不允許"等一系列"不"和行動上的阻止去應對。

孩子的意識中其實沒有清晰的規則這一概念,一次兩次的"不"能夠有效地杜絕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久而久之,對於家長千篇一律的"不",孩子很容易產生牴觸心理。覺得父母對其管制太多,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越反感什麼越要做什麼。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如何才能有效的對孩子説不,讓孩子停止他的不良行為呢?分析其源頭,家長們都應該探索孩子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是什麼因素在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驕縱地有效管教孩子》一書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做出不良行為,是因為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孩子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道路上,選擇了錯誤的目的,引發了他們的不良行為。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1、歸屬感的缺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對其影響佔比很大。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確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是歸屬於不良行為。

過分溺愛環境下的孩子更容易做出不良行為,因為他們從小享受的太多,並且太容易獲取,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一旦他們不被應允,就會產生巨大的歸屬缺失感,從而通過誘發很多不良行為,例如:搶奪,霸佔等等。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2、價值感的缺失

受孩子的生長髮育限制和個人性格影響,有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對於是非對錯他們沒有評判的標準,所以導致不良行為的出現。

或是孩子的意志力還不夠堅定,周圍環境的誘惑太多太大。孩子即便知道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但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依舊陷入了誘惑。

例如孩子知道一直打遊戲是不好的行為,但是遊戲的誘惑對於他而言真的太大了,一次一次的被吸引,缺乏毅力去就糾正,逐漸的對遊戲上了"癮"。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對於孩子説"不",大多家長都採用了"消極干預":

一、惡聲惡氣的説"不"

當面對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有一部分家長會感到煩躁,控制不住脾氣的家長,就會簡單粗暴的對孩子嚴令禁止,甚至是打罵。

這種行為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孩子在面對新鮮的事物和新的挑戰時就會有諸多考慮,這件事會不會被説"不"呢?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畏畏縮縮、不敢輕易嘗試,面對挑戰第一反應是退卻而不是迎難而上。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二、所有不良行為一律説"不"

在孩子成長中,不良行為的出現是很正常的,家長要學會理解並且接納。一部分嚴苛型家長,對於孩子很小的一件沒有造成很大後果的不良行為都不放過,對孩子進行一番"不"的説教。力求培養孩子完美,什麼錯也不犯。

一律説"不"的做法反而會讓孩子壓力過大,打擊孩子探究新鮮事物的積極性。在表面似乎是減少了孩子犯錯的幾率。但是實際上,阻礙孩子自主探索的慾望,影響了思維體系的構建。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三、批評挖苦的説"不"

此前有一起新聞報道,上海男孩在校與同學發生口角,母親駕車帶其回家的路上批評教育了孩子,孩子矛盾激化,男孩最終毅然跳下高架橋,不幸身亡。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沒有探究根本原因,直接就是憑藉自己的看到的,對孩子進行挖苦,"不是不讓你這樣做嗎?這麼不聽話?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面對家長這類挖苦的不允許,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沮喪,甚至是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同,不理解。很容易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衝動行事。

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父母錯誤的對孩子説"不"的現象,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掌握對孩子不良行為説"不"的技巧?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正面引導"讓孩子信服

一、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允許孩子偶爾犯錯

沒有孩子是不存在不良行為的,父母首先要接受的是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對於孩子一些不觸及原則性的不良行為,家長可以適當的允許孩子去做,允許孩子偶爾的犯錯。

孩子不良行為所造成的一些後果,家長可以做到鼓勵孩子去彌補,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丫丫不小心在捉迷藏時,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新買的花瓶。這個時候媽媽説道:"有沒有受傷啊丫丫,下次不可以這麼不小心,花瓶碎了還不是大事,萬一你受傷了媽媽會很心疼的。"

丫丫立馬就意識到了錯誤,並且感受到了媽媽的關愛,對媽媽道歉;"媽媽,我下次會小心一點的,我會攢好零花錢給你買一個新花瓶的。"

所以合理的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更有利於孩子學會承擔,不是害怕犯錯。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二、正面的引導孩子減少不良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教會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對於規則的認識。通過繪本或者睡前故事,潛移默化中告訴孩子有些行為是正確的,而有些行為是不可為的,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例如,在睡前故事時間裏,給孩子講狼來了的故事,放羊的孩童無聊捉弄人騙村裏人説狼來了,等狼真的來了,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了,羊都被吃掉了。

讓孩子知道撒謊是不良行為會導致不好的後果,引導孩子説出自己對這個故事的體會和認識。正面的引導孩子自主意識到不良行為是不可取的。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三、直觀的展示不良行為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總喜歡玩水,就給孩子看一些溺水的動畫版視頻,讓孩子意識到嚴重性。對於孩子不珍惜糧食,就帶孩子去鄉野田間看看農民伯伯種植的辛苦,-體會粒粒皆辛苦。

當孩子知道不良行為帶來的後果和造成的影響,孩子就會有敬畏之心,自覺的不輕易貿然嘗試。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總而言之,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説"不"也是有講究的。簡單粗暴的消極干預遠遠沒有正面引導有成效。所以,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親子間的溝通交流,就能培養出懂事有禮的好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5 字。

轉載請註明: 對娃不良行為説“不”有講究, 對比消極干預, 正面引導更讓他信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