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小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一般都是在睡覺中度過的,一天24個小時的時間裏,孩子們會有二十個小時的時間在睡覺。
這個時候家長是比較省事的,只需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和起居就可以,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但後面的日子可就沒有這樣舒坦了。
隨着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他們不會再對爸媽唯命是從,他們會開始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扯破嗓子硬喊沒用
看着眼前的這個,把自己氣到心臟難受的6歲小男孩,小冰心裏非常的難過,她也不清楚自己的難過是哪裏來的。
小的時候,孩子睡覺她做家務,孩子慢慢會走會跑了,她就在後面跟着孩子,生怕他會摔跤。再後來,孩子要上學了,家長開始擔心他是否能照顧好自己。
隨着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小冰要擔心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但最讓人生氣的一件事,就是孩子長大後知道頂嘴了,每次小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總是有話説。
有一次小冰和孩子説,讓他先洗漱再來吃飯,結果孩子直接説了一句:“不行,我要先吃飯”,孩子慢慢的學會拒絕小冰,這也是讓她覺得很傷心的地方。
很多家長可能也經歷過這個時期,在孩子學會説話,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之後,從原來的安靜寶寶,變成了現在的叛逆寶寶,家長説什麼都要頂着幹。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如果是和孩子扯着嗓子喊是沒有用過的,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聽不進去的,可能家長的大嗓門會嚇到孩子,甚至是嚇哭孩子。
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孩子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什麼不妥,更不知道你對他吼叫,是什麼原因,想讓他怎麼改正。
他只是單純的害怕,所以順着媽媽的話,承認了錯誤。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期望效應。
這項實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只不過沒聽過這個名字。在異鄉學校裏,一位心理學家對一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進行了7項實驗。
在實驗結束後, 他告訴幾位小朋友他們的實驗成績非常的優秀,並且通過實驗可以看出,他們將來可以成為成功人士。 聽到教授對自己的肯定後,學生比較驚訝,而隨後教授也向校長説明了情況,並表示,希望在今後的上課過程中, 老師們可以將他們當成“天才少年”來對待。 就這樣一步步的鼓勵着這幫差生很多年, 最後這些學生都考進了比較好的大學,而且很成功,這就是期望的力量。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人,那麼你要給他希望,給他期望,而不是不停的打壓,希望他聽話。
孩子叛逆時,怎麼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不用和孩子正面吵,在爭吵的時候,人們總是喜歡説一些氣話,這些氣話是比較傷人的,所以還是讓孩子冷靜下來比較好。
1)引導孩子平靜下來
在孩子哭鬧或者是和家長吵架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安撫一下孩子,告訴他們:“媽媽可以理解你,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通過這樣的語言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家長再和孩子進行談話才是比較好的時機,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自己雖然理解她,但是並不是支持她,她的做法還是比較欠妥的。
之後就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了,首先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在心理上可以接受批評的理由,隨後再進行談話。
2)説清楚自己的期望
在解決完問題後,家長就要給孩子一些希望,例如在孩子比較傷心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告訴孩子自己並不是想批評他,而是想讓他更好的成長。
希望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心情不好或者是不開心的情況,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撒潑打滾,慢慢鼓勵孩子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
在孩子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幫助他找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事情要第一時間冷靜下來想辦法,而不是靠哭鬧來博得他人的同情。
小朋友的脾氣是爸爸媽媽寵出來的,不希望他成為只會撒潑打滾的熊孩子,家長在教育的時候一定不能手軟。
你瞭解皮格馬利翁效應嗎?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