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的疾患常常誘發踝關節、膝關節、骨盆、脊柱的病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雙健康的雙足帶來的是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生活。現代生物力學表明足的健康已經超越了足的本身,影響到了人體的各個方面。足部的疾患常常誘發踝關節、膝關節、骨盆、脊柱的病變,影響兒童下肢、脊柱的健康發育,誘發畸形。因此關注足的康復非常重要。
常見的足部病症和護理治療方法:
1
高弓足
高弓足是常見的足部畸形,表現為內側足弓過高,常伴足跟內翻和馬蹄足。
臨牀診斷:臨牀主要症狀和體徵為站立時內側足弓過高、足跟內翻、足底肌肉及筋膜僵硬、前足和足跟出現疼痛和壓痛。站立位足正側位X 線片和足底壓力檢測方法是本病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M′ e a r y 測量距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的夾角,足弓正常時兩條線相連續。若可測量出角度,表明足弓增高(。足底壓力檢查,高弓足的足弓指數為0~0.29。
治療
1、治療目的是減輕症狀,改善足行走功能,矯正並防止畸形加重。2、輕度畸形,足彈性較好,站立負重時高弓畸形可減輕或消失者,可穿着低跟矯形鞋,有胼胝者加用蹠墊。
3、中度和重度畸形需採用手術治療:
(1)蹠腱膜切斷術適用於痙攣性高弓足,可在1歲以後進行。一般選擇內踝下前方,於前足背伸時蹠腱膜最緊張處切斷,術後石膏固定4~6周。
(2)足拇長伸肌腱後移術適用於麻痹性高弓足。方法為將足拇長伸肌止點後移至第1蹠骨頭後,使成為防止前足下垂的動力肌腱。必要時可同時後移趾伸肌腱,並鬆解足蹠側攣縮的軟組織。術後石膏固定3個月。
(3)中跗關節截骨、跗骨截骨矯形術和三關節融合術適用於畸形明顯的較大患兒或成年患者。足背側跗骨V形截骨具有較多的優點,它不損傷跗骨骨骺,故適用於6歲以上的兒童。它不使足縮短,並可矯正前足內收、內旋畸形。
2
拇指外翻
拇趾外翻是前足最常見的畸形,一般認為拇趾向外偏斜超過150 就是拇趾外翻。
臨牀診斷:主要症狀和體徵為拇趾外展和外翻,第一蹠骨內收和蹠趾關節側方半脱位,前掌底起繭、橫弓塌陷。嚴重者會出現拇囊腫,拇趾擠壓第二趾或位於第二趾之下或與之重疊,而第二趾常逐漸呈錘狀趾,也可引起蹠趾關節脱位。常出現嚴重的蹠骨痛和第一蹠趾關節繼發性骨關節炎等。站立位足正位X線片測量拇外翻角,可確定拇外翻的嚴重程度。
治療:
1、大部分拇趾外翻都繼發於寬扁腳,矯正寛扁腳有助減慢拇趾外翻的惡化和控制症狀。拇趾外翻患者每行一步時,拇趾都會寛扁和外翻。拇趾內側與鞋反覆地磨擦,影 響局部組織發炎。矯形鞋墊的好處是承託第一蹠骨,讓拇趾不會在步行時反覆寛扁,磨擦鞋子,從而減低局部的疼痛。
2、然而矯形鞋墊並不能矯正已偏歪的拇趾。矯型鞋墊的治療較適合輕中度的拇趾外翻。蹠趾關節已脱位的,多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療法。
3、要促進療效,患者應該穿着矮跟鞋(約1.3 釐米或半吋高)、鞋頭宜寛闊及順應腳形的鞋。如果只有一邊腳患有拇趾外翻,應該選擇左右腳不同尺碼的鞋,切忌穿着高跟和鞋頭尖的皮鞋。
4、患者亦可同時使用日間拇趾外翻支具。縱使現在沒有證據顯示它能有效控制拇趾外翻的惡化,但臨牀顯示,相信它能減低第一蹠趾關節內側韌帶承受的拉力,減輕病情。
5、如果患者接受手術,可在手術後使用矯型鞋墊和晚間拇趾外翻支具以預防再次復發。
3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過度的牽拉所致的無菌性炎症。足底的筋膜發自跟骨足底面的中間結節,向遠處與每個蹠趾關節的足底面、屈肌腱鞘、近端趾骨的基底連接在一起。
病因和發病機理:
足底筋膜炎的發生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例如年齡、體重、骨刺、運動量、肌肉骨骼適應和生物力學畸形。從生物力學方面來看,經受足底筋膜炎痛苦的患者通常有至少一種類型的畸形,例如扁平內翻足、高弓足、前足外翻和足跟肌腱過短等。
治療:
a .使用矯形鞋墊,以有效地支撐足弓,輕緩衝力,增加吸震,減輕足底筋膜的緊張。
b.選擇具有吸震和緩衝力的鞋子,可以適當提高足跟高度,避免足跟過低的鞋。
c .進行足部的運動訓練,如站弓箭步拉緊後側小腿的肌肉,每次持續10 ~ 15秒,踮腳尖站在階梯邊緣,用毛巾套住腳的前掌部,膝蓋伸直作拉筋運動,用足趾抓地上毛巾等。
4
蹠痛
又稱為前足痛,是蹠趾關節部位的疼痛。是一個或多個蹠趾關節的慢性勞損性炎症。通常發生在第2 ~ 4 的蹠骨頭或第一個蹠骨頭,尤其好發於第二、三蹠骨頭及掌趾關節,常合併厚繭。
病因和發病機理:
蹠痛症是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可能與足部的不正常結構和不正常的蹠趾活動有關,如第二趾過長、鎚狀趾、橫弓塌陷、腳趾過度背屈。常見因素包括不適當的鞋,如足跟太高的鞋、前足窄的鞋。反覆長時間慢跑或跳舞,前足壓力過大,活動幅度過大。年齡大,足底脂肪墊變薄或退化等容易誘發蹠痛症。
治療:
a.制動休息。
b.使用矯形鞋墊,使壓力遠離蹠骨頭而分佈至蹠骨幹上。這樣也能使橫弓得到休息,從而恢復這一部分的功能。
c.避免高跟、前足窄的鞋,選擇軟底鞋和低足跟鞋。
5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圍血管病變,引起的足部感染﹑潰瘍和( 或) 深層組織破壞。我國30 歲以上人羣糖尿病患病率達11.6%,估計全國有1.39 億糖尿病患者。病史5 年以上或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就容易出現糖尿病足,足部就容易出現感染、潰瘍、壞疽等嚴重的併發症,導致截肢。
病因和發病機理:
引起糖尿病足發生的機理包括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機械性壓力。其中感覺神經病變合併過高的機械應力,是引起足部潰瘍和感染的主要始動因素。由於神經病變改變,導致正常的保護性反射消失。正常情況下,足在負重時,如果感覺到某一區域受到過多的壓力,那麼足會自動地做些小調整;但在發生神經病變的足,負重時不能充分感覺到正常足能感覺到的較小不適和做出調整,結果某一區域不斷受壓,導致炎症和胼胝形成。如果這情況仍不斷髮生,胼胝便會像一個尖的物體不斷刺激,引起足部形成水泡和潰瘍。一旦組織發生崩解,常伴有感染、骨髓炎和部分足破壞。
治療:
糖尿病足的防治目標應以預防為主,保護足部皮膚組織避免承受過大的壓力,避免形成胼胝,發生潰瘍和感染。治療內容包括對患者的指導、選擇合適的鞋、使用矯形鞋墊和矯形鞋:
a . 患者的健康指導:
(1) 指導患者控制好血糖;
(2) 每日檢查足,及時發現局部的病變,如炎症、皮膚的小水泡和潰瘍等,以便儘早治療;
(3) 每日用温和的肥皂洗腳,保持足的衞生;
(4) 避免局部過度潮濕或乾燥,使用潤膚劑等減少裂痕形成;
(5) 避免接觸過冷或過熱的東西;
(6) 每日檢查鞋的內部有沒有趾甲、其他物件或撕破的襯套等;
(7) 趾甲應及時修剪。
b. 選擇合適的鞋:
(1) 建議穿正確型號的鞋;
(2) 若換用新鞋,為了使新鞋變得柔軟,應慢慢適應新鞋,在前期每天只可穿1 ~ 2 小時,並經常檢查足部。
c . 使用矯形鞋墊:
使用矯形鞋墊治,重新分配壓力,使足部血液循環暢通,保護足神經。
6
扁平足
扁平足是常見的一種足部畸形,主要表現為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足前部外展、旋前、足跟外翻、脛骨內旋。
病因和發病機理:
分為先天性的發育異常和後天形成的扁平足。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扁平足是先天性的。後天獲得性扁平足常繼發於創傷、關節退變、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等,也可以是兒童平足的延續。兒童的扁平足,若不及時矯正,會引起足踝部,下肢骨骼的發育異常,出現嚴重的骨關節結構畸形,如患足的過度外翻及內旋,可造成膝關節代償性外翻(X 型腿) 和髖關節代償性外旋等,繼而可能引發膝、髖、脊柱背部位的疼痛和關節炎。成人扁平足的足部失去吸震、緩衝、減壓作用,走遠路或跑步時下肢易疲勞、誘發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腰背部疼痛。
治療:
保守治療是基本的治療方法,包括運動治療和使用矯形鞋墊。運動治療主要是訓練足部肌肉的肌力,訓練的重點是脛後肌、趾長屈肌和跗部肌肉等。
訓練的方法包括:
a .坐位時的足內翻活動、踝關節的蹠屈和背伸。
b.足趾屈伸、足趾分開併攏、足趾鉗鉛筆、玻璃珠、布塊或小棍等物。
c.站位時提踵、足尖着地,在鵝卵石、沙灘或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用足尖、足外側緣步行等。
使用矯形鞋墊:
a.在足弓下起到承託的作用,以維持足弓的形態,放置於鞋內,穿戴時不會引起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