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做好父母專欄
現在越來越多父母重視家庭教育的質量,也願意為孩子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會為了孩子辭職在家,對外統一説法都是為了“陪伴孩子”,但是大多數人卻只是待在孩子身邊照顧起居,然後做自己的事情而已,這種形態充其量就是陪着。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陪伴的質量,而不是流於形式的“陪在身邊”,甚至會對陪在身邊喋喋不休的媽媽惱恨在心,心裏想着媽媽可以儘快離開就好了。這樣的陪着實際上並非高質量的陪伴,接下來介紹幾個在家庭裏的高質量陪伴的範本,給年輕的父母們參考一下:
1、重要的晚餐時光,如何變得更美好
為什麼把吃飯時間放在第一位?這是更常見的正常現象。對於早退晚歸的職場父母來説,與孩子共進晚餐的時間是正常的陪伴時間。家長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但他們不需要太詳細的計劃,而是想一想孩子感興趣的晚餐話題。比如最近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重大新聞,比如一些孩子的困難,他説得不好,家長應該設計一些懸念,通過晚餐時間聊天,孩子會對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感興趣,他們願意展示自己的真實想法。
如果像聚會時那樣,坐在一起,各自拿着手機玩,這樣的親子晚餐時間完全是多餘的,即使吃着山珍海味,也不在我這裏的敍述之列。
2、讓每分鐘的陪伴充滿意義
上面談到晚餐時間,一般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充分,當然還有許多時間段父母也是可以和孩子一起擁有高質量的陪伴效果的。父母作為成年人要充分利用好“高質量的時間段”,要用參與式的家庭親子活動來開展好陪伴的教育。
這裏“高質量的時間段”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要放開手上的事情,全心全意的與孩子游戲,哪怕只有很短的時間。這裏的小標題用了“讓每分鐘的陪伴充滿意義”,確實也是我要表達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現在許多父母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都是白白浪費的,這裏也不是要求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打擾孩子,把孩子弄得精疲力盡才算好,而是父母要意識到你陪在孩子身邊這段時間,他有沒有感到收穫,對生命的成長有沒有促進意義。
3、適當做家務也是一種陪伴的方式
親子陪伴絕對不是一直是親子游戲這個狹隘的概念,不是非要陪着孩子一起玩耍。父母要拓展思路,可以讓做家務成為陪伴孩子的方式。例如春節來臨,一起貼貼窗花,一起打掃衞生(一年級半學年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力所能及做些家務),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一起洗洗車,勞動量就打了,孩子也會累出汗,但這種過程是讓孩子體驗勞動的意義,不會再歧視勞動。
雖然父母表面上沒有用語言説教什麼大道理,但孩子卻用靈魂感知着這種真實的陪伴,勞動過程中的舉手投足之間,滲透進內心深處的感知會更深刻。
所以,需要和孩子一起出出汗,在勞動中感受彼此的生命支撐和引領。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陪伴孩子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可以是3歲、7歲的孩子,也可以是13歲的孩子,當然更大一些也行,他們都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裏遇到屬於自己的問題,而父母高質量陪伴的一個指標就是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換句話説,當你覺得和孩子在一起無事可做,好像沒有融入孩子的世界,那不妨讓雙方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
例如3歲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討論某個玩具的拆解或拼搭,如何成為一個城堡;
例如7歲的孩子,你可以在孩子遇到迷宮困境的時候適時出手,和孩子一起走一走數學迷宮,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13歲的孩子,他可能遇到人際關係上的困難,父母作為大朋友和他肩並肩坐在一起聊一聊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該如何處理,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解決眼前的困境;
除了解決孩子的問題,還可以一起解決父母面對的問題,例如媽媽手指不小心弄破了,洗碗的時候讓孩子幫忙弄洗潔精,也許孩子就把碗也一起洗了。
5、陪孩子共享休閒的時光
春節假期裏,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不少,屬於休閒時光吧。
吃完晚飯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到附近散步,沿途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或者聽孩子講講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講講學校裏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如果孩子的公園離家裏比較近,不妨帶着他一起散步到學校,路上也可以多多相處。
有時間也可一起去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地方,和孩子一起漫步歷史和知識的海洋,適當裝裝傻,讓孩子給你講解講解,他會非常樂意當這個小導遊或者小顧問,會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的倒給你,你要真心想他學習,然後也提一兩個問題請教孩子,他如果有困難,再去請教其他真正的專家,這就是學習發生的全過程:有疑問,有解答,有學習。更重要的是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感到非常充實。
所以,從現在開始,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拿着手機不停玩遊戲,刷屏看抖音,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孩子的童年是非常寶貴也是最容易流失、不可逆轉的,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的童年就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