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成為生活的必備品,看着孩子手指在屏幕端飛舞,你是否想過,很有可能她正在處於一場網絡暴力之中?成為母親後比以前更喜歡正能量,有意無意間會刻意的去看那些美好的事情。但今天無意中看到的一個視頻,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對於網絡,我所能想象的最大惡意無非就是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但美國一位37歲的媽媽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網絡對孩子的傷害遠遠不止如此。
37歲媽媽偽裝成少女,僅27秒就有人來搭訕。
Roo Powell是一位37歲的母親,有三個孩子,在一家技術公司上班。兩年前的一天,他和公司調查小組的成員截獲了一名12歲的女孩和一個40歲的“戀童癖”之間的對話。
他們發現這位“戀童癖”不止是在和孩子發信息,他虐待孩子,強迫孩子,收集孩子的圖像和視頻,然而孩子最親近的家人、朋友、老師對此卻一無所知,這讓同為母親的Roo Powell和同事感到深深的不安。於是她們準備了兩年,與執法部門一起策劃了一場“釣魚大戲”。
同事用Roo Powell的照片虛擬出了一個名叫“莉比”的15歲女孩。他們買了15歲女孩的衣服、首飾,Roo Powell還特意去學了少女的肢體語言和麪部表情,在執法部門協調下,他們製造出了一個“假身份”,讓“莉比”有了學校、生活、社交圈等等,專業技術人員對“莉比”的照片做了特殊處理,讓她看起來就是一個真實的漂亮女孩。
一切準備就緒後,項目正式啓動。莉比一被激活,戀童癖們蜂擁而來,僅一個小時就有7名成年男子“上鈎”。他們發來大尺度信息,一上來就問莉比三圍,或者直接發自己私密處照片,又或者要求莉比發裸照。私信內容,不堪入目,從四面八方飛來的信息,讓成年已久的項目組成員都感到心跳加速,氣憤又害怕,如果是真的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她將經歷什麼?
“莉比”設定的年齡是15歲,項目組成員擔心,會有人以“15歲快要成年為由為自己辯解”,他們決定虛構一個更年幼的孩子。於是,只有11歲的“貝麗”出現了,她的人設是一個怕黑、沒到青春期、沒談過戀愛的孩子。
“貝麗”上線僅25秒就有人跑來點贊,對方頭像竟然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私密處。1分7秒後,貝麗收到第一個好友請求,接着數不清的好友請求紛紛而來,甚至有人直接打來視頻。
當“貝麗”拒絕給某一位私信者發自己的脖子照片後,她收到了對方很多條憤怒的語音:“你這個挨千刀的XX,我會殺了你”“你覺得你能從我手裏跑掉嗎?”“你不能,我會把你脖子割斷!”
這些男子嘴裏説着“別害羞”“別害怕”,但發給“貝麗”的卻都是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內容。作為一個母親,我從未想過我的孩子某天會遭受這樣的暴力!
Roo Powell和同事通過對比發現,11歲的“貝麗”要比15歲的“莉比”被操作、騷擾、虐待更嚴重。除此之外,項目組還申請了一批私密賬號,無一例外都收到了不堪的言語騷擾。換句話説,即便是私密賬號仍然有被騷擾的可能。
需要提高警惕的不僅僅是孩子
很多家長覺得有戀童傾向的人離我們很遠,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被壞人盯上。但你知道嗎?世界衞生組織明確指出:全球未滿18歲的兒童中,遭遇過性侵害的女童佔了20%,男童佔了5%~20%。是的,你沒看錯,男孩子同樣有很高的風險。
而在我國,統計數據顯示:每天至少有7名兒童遭遇到性侵害,他們的年齡大多分佈在10~17歲之間,最小的僅有三歲。2018年媒體報道的317起性侵兒童案例中,利用網絡實施的性侵案件有39起;其中16起屬於完全的隔空猥褻兒童行為,即不法分子誘騙兒童發送裸照、裸體視頻,進行裸聊或做猥褻動作等。
面對成年人的傷害,這些年幼的孩子真的很難自救,他們由於年齡小,受到侵害時要麼根本不清楚發生了啥,要麼出於恐懼或害羞不好意思和父母講,這才是最需要我們家長警惕的地方。
前段時間,“網紅幼師把幼兒園小朋友當男朋友,強迫他嘴對嘴親吻”的消息被頂上了熱搜。隨後這位老師的社交賬號被公佈,網友赫然發現,她的賬號裏幾乎都是長得好看的男學生,她曾多次表示自己想“犯罪”。不僅如此,還多次要求學生親她,在孩子明顯不樂意的情況下,她強行嘴對嘴親了上去!
看到這些視頻,身為母親的你,能想到這就是那個每天對你笑臉相迎的老師嗎?真的很想問問她:查沒查幽門螺旋桿菌,不知道自己多髒是嗎?
據統計超過80%的性侵案都是熟人作案,我們常告誡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但事實上老師、繼父、醫生和鄰居這些看似安全的“熟人”才是給孩子帶來傷害最大的人。
那麼,我們家長要怎樣才能確保孩子遠離傷害呢?
1,首先要學會識別傷害。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受到傷害一般會有如下表現:
情緒會突然失控,間歇性憤怒、恐懼、充滿了不安全感,對一些異響格外敏感。
飲食習慣會突然改變,比如拒絕吃飯、食慾急劇減退
莫名其妙的多出一些錢、玩具或其他禮物,但含糊其辭説不清來路。
説一些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話語,比如“葷段子”。
一旦孩子出現上述症狀,家長就要格外留意。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裏,被性侵的思琪就曾向母親發出過求救信號:
思琪用麪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説:‘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着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談性色變的媽媽,活生生失去了一次可以解救女兒的機會。我們要知道,性教育並不可恥啊,可恥的是那些利用性教育的缺失,向孩子伸出魔抓的“戀童癖”!
2,提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人民日報曾做過一個調研,“有多少家長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你為何不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調研發現,僅有37.35%的家長會在日常對孩子進行安全性教育。而剩餘62%家長中,有48.42%表示不知道如何進行,32.08%則認為孩子還小。
大部分家長都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其實從孩子3歲左右就可以慢慢滲透了。從小告訴孩子,小內內遮住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能看;隱私部位,比如嘴唇、耳根、胸部、脖頸等不能隨便碰,誰碰了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跟異性單獨待在房間,哪怕是老師、親戚都不行;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或打破玻璃、破壞傢俱。
3,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社交圈
不得不承認網絡世界帶來了很多便捷,但同樣也帶來了煩惱,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和誰聊天,有沒有危險?而此題唯一解,便是多和孩子溝通,掌握孩子的社交邊界,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虛擬世界的關係。
孩子年齡小,承受能力和辨別能力都需要家長把關,如何通過親子交流讓孩子願意告訴父母社交情況,這就需要家長因人而異,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總之,這位37歲的媽媽利用親身經歷,把那些見不得光的“戀童癖”拽在了陽光下。也是因為他,才讓我知道原來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總有陰影存在,而這些陰影也只有身為家長的我們才能幫孩子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