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對很多家長來説,説“如臨大敵”不為過,因為家長不僅要面臨輔導孩子學習的壓力,還有行為表現方面,如果孩子行為表現不好的話,可不能像幼兒園那樣,因為年齡小而被包容,小學生是不一樣的,老師管教不聽,更多會投訴給家長。
今天是我家大寶升入小學的第二週,中午打開手機一看,班主任老師在羣裏面艾特了三位家長,告訴他們,因為中午午休時,三個孩子吵鬧,影響大家的休息,被老師教育了,老師建議家長回家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作為家長,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這樣“點名”的。同樣的年齡,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讓家長操碎心,有的孩子卻能贏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其實這跟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關。
什麼是自我調節能力呢?
《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提到:孩子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思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言行舉止得體、禮貌待人、學會分享、知道對錯,能夠適應集體環境。這也是孩子社會能力的一部分,它們會影響着孩子在家中、學校或幼兒園的表現。
上述事例中,三個孩子午睡的時候,老師肯定是有提醒保持安靜的,但孩子們明顯是沒有遵守老師的要求和規則,所以才會被老師教育。這就是孩子自我調節能力表現的一部分,他們應該知道睡覺時吵鬧是不對的,但自己並沒有去遵守,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自我調節能力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能夠與其他的小朋友進行積極的互動
一個能夠積極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孩子,不僅能夠獲得更多人的喜愛,也能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信心。
開學第一天,我帶大寶去報到的時候,他前面坐了一個女生,期間,女孩轉過身來的時候,我便向大寶提議,讓他們兩個人交個朋友。
女孩落落大方地介紹了自己的名字之後,馬上向大寶提議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玩完了遊戲之後,女孩又從教室的書架上拿了兩本書過來,一本分為大寶,一本她自己看。
這就是孩子積極互動的表現,小女孩不僅能給自己和玩伴提議玩什麼遊戲,在看書的時候,還不忘給自己的小夥伴帶一份,懂得關照別人。
能夠決定某些行為的對錯
不管是在幼兒園階段,還是小學階段,孩子逐步會從家庭或老師那裏學到,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學着分辨是非對錯。當孩子一件事情是錯的,是不能做的時候,他會自然的去遵守,不需要人監督。比如,上課講話、睡覺吵鬧、打架等行為。
能夠抵禦誘惑
孩子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難免會互相干擾,自我調節能力好的孩子,不會因為看到別人做什麼,而自己也跟着去做,他會遵從自己內心的對錯標準而行事,不容易被他人影響。
能夠遏制負面衝動
孩子與孩子之間,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執,能夠剋制內心負面衝動的孩子,不會輕易因為一點小事而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糾紛,更容易與身邊的人和諧相處。
能夠延遲滿足
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們都排着一條條長隊,其中有些孩子就在當中擠來擠去的,有些孩子看到父母,不顧一切地衝出來,而有的孩子會耐心等待,按照秩序來。
以上就是體現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五個方面,這些小小的舉動,不僅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同伴和老師的青睞,在集體中更能脱穎而出,也讓家長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變得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