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急着出去而孩子一個勁地磨蹭的情況下,是屬於家長的問題嗎
媽媽覺得雖然辛苦點,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而爸爸認為小英正應該是四處跑和玩的年齡,小英的媽媽雖然覺得丈夫不懂人情世故,但是看到孩子辛苦的樣子,也擔心自己的方法是否有問題於是媽媽不僅為自己,也為了讓丈夫滿意,將孩子的學院數減了一半。
當然也聽取了小英的意見,只上了些她喜歡的學院。這樣一來,孩子也不像以前那麼辛苦了,爸爸也滿意了,因為學院而導致的家庭矛盾消失了。認為夫婦應該一起面對孩子的父母,會像元英的媽媽一樣,認為有衝突時一方理所當然地要放棄意見。但是為了具有一貫性,一方放棄意見並不是明智的方法,因為這會成為夫婦矛盾的另一個鏽因。像元英的媽媽那樣,放棄自己的意見,無條件地聽從丈夫的意見,會因為無法直抒自己的情感而累積不滿。而且容易覺得自己對丈夫來説是個軟弱的存在,而陷入憂鬱症。
這也會給看着父母樣子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為了良好的夫妻關係和父母角色,反而維持各自的立場是有益的。而像小英一家,孩子看到父母互相尊重對方立場的樣子,通過充分的對話,達成能滿足兩個人期望的一致是賢明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些,孩子自然會熟悉尊重對方意見和解決糾紛的折中法。
當孩子處於困難狀況時,哪個媽媽心裏都會不舒服。“不是應該幫他一下呢?”她們心裏都很着急,但無條件的幫助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壞處。幫助也要在好好進行判斷後進行。判斷什麼時候幫助,和幫助到何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從長遠角度來講,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加以幫助是有效果的。父母能幫助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代替孩子解決問題,結果不好的話,父母很容易陷入自責中。
此外孩子也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的傾向。説不幫助,但當孩子在感情上非常渴望幫助的時候父母不予理睬的話,會引起更大的問題。因此要好好區分該幫的時候和不幫也行的時候,也有必要調整幫助的程度。到底是否該幫助要如何判斷呢?孩子是否需要幫助,要根據問題所屬在哪方來判斷。如果問題在孩子一方,那麼媽媽不幫助也可以,相反,問題在父母的話就應該給予幫助。比如孩子因為作業太難而不滿的話,這是孩子的問題。孩子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求而感到不滿,媽媽就不要干預孩子的事情,要讓他自己去解決。
在相反中,當父母急着出門,孩子們相互調戲時,這是父母的問題。當一個孩子妨礙了他母親的快速外出的願望時,他不能只説“你不能快點”就把一切都推到孩子身上。這時,媽媽應該幫助孩子們一起解決問題。當一個孩子罵人或打人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母親應幫助孩子避免罵人或暴力,從而判斷問題的哪一方,從而使“進和退”的行為有所不同。一個1歲的真正的母親有這樣的經歷。她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母親。她總是認為父母是孩子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存在,所以很小的事情也可以解決,而不是真正的問題。從洗衣服、興奮到穿衣、準備書包,孩子們的問題都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希望這些分享可以幫助到各位讀者朋友,也歡迎大家的留言與心得,我們一起來討論和分享,在此也衷心的感謝大家閲讀,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