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起牀後一個人在玩,需不需要打擾她?
不要打擾也無需打擾,安靜地看着,保證孩子的安全,等她需要你的時候,大多數會以哭來叫你。
這時你再過去抱抱,喂個奶,換個尿片,同時輕聲説幾句閒話。這一刻,我想,孩子的內心一定很温暖和滿足。這樣既給了他一個人的時間,又讓他感到你隨時都在身邊守衞着,這是多好的事情啊!
大自然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使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隨時都能被各種外部信息所包圍和轟炸,因此,我們的大腦形成了一種機制,即注意力機制。由於人類已經進化出了注意力機制,所以不會總是受到不重要的大量信息的干擾,而是專注於某件事。
寶爸寶媽有一種需要,就是覺得自己被需要了,其實寶寶是在慢慢地認識周圍的世界,慢慢地感覺自己,“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在做什麼”…這些都是寶寶要花時間慢慢去思考探索的,就連自己拉出來的粑粑也要惡趣味的自己用手抓,甚至偷偷用嘴嘗。假如寶爸寶媽看到了,一定又要抓狂了,趕緊大叫一聲“不要”,衝上去制止寶寶無語的行為。不過,我們也可能干擾了孩子寶貴的探索行為,一次不成功,寶寶就會偷偷嘗試…呃!
當前學術界關於注意力的假設分為兩類:濾鏡(Nusen等研究人員就是這麼認為的,也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和衰減機制。嬰兒獨自玩耍時,很少有孩子能有如此集中注意力的狀態。為什麼説是「很罕見」?首先要了解嬰兒期的注意力特點。為何不打擾孩子們的遊戲?由於兒童和成人的注意力機制有很大不同。因為成年人每天都有一個“自動化”的信息特徵,所以他們會習慣性地忽略許多次要的事情;這種自動化是在天長日久的探索中逐漸形成的。
小孩不同。孩子們的注意力非常分散,甚至在做一件事情時,他們也會同時注意多件事情(注意警覺),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很容易發現細節的原因。
兒童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反覆玩,這是兒童學習的一種方式。
小孩總是不停地、不停地、不知疲倦地玩同一個東西。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很高,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也許她會反覆玩幾十遍,這讓父母感到疑惑,並覺得無聊,有時還會打斷孩子,而引導孩子去玩其他東西,這是很不可取的,會破壞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兒童重複玩同樣的東西,是心理需要,也是大腦發育的必經之路。
在0~3歲這一時期,兒童的大腦發育最快,變化最大,可塑性最強,他們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探索來學習。
反覆玩同樣的東西,是一個兒童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這是內在生命力發展的需要。
有的時候是玩弄一些東西,有的時候是在語言中表現出來的,表現為長時間的自言自語,説得連貫流暢,像火星語一樣,像是在和誰交談,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兒童大腦的神經發育同樣需要這種能力,它還能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
長期玩某物能鍛鍊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和雙手的精細動作。
有句老話説心靈手巧,多動手能促進腦部發育,手眼協調能力是我們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視的概念。
多手操作也能促進兒童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提高兒童動手能力。在大腦皮質中,85%的區域都由手控制。
若要使孩子更聰明,智力不斷提高,我們就能提供讓孩子多動手,勤動手的條件。
小孩獨自玩耍很長時間了,其實此時,小孩的大腦在快速運轉,創造性思維也在不斷產生。
小孩子一個人靜靜地玩不成東西時,表面看着很平靜,孩子很安靜,其實大腦在快速運轉,不斷地思考,並在玩的過程中對遊戲有所提高。
這一過程中,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同樣得到了鍛鍊,兒童的思維在想象的空間中馳騁。當孩子受到精神分裂症困擾時,思維能力也會受到干擾,這相當於嚴重破壞。
寶寶的世界萬事都在不言而喻,稍有不對勁就會讓爸爸寶媽想入非非。實際上,嬰兒的成長很迅速,每天都會有令人欣喜的變化。如果排除了生病的可能性,孩子能夠自己玩耍是我們應該高興的事情,這也意味着我們要適當放手,不要把孩子的手放得太大了!
小結:寶寶起牀後獨自玩耍是否需要打擾她?我們用事實來回答:請不要打擾他,還是讓她自己 happy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