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總會對身邊的環境和事物充滿着好奇,總會去觸碰與嘗試很多新鮮事物。但是,當孩子稍大之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家長的正確引導尤其重要。這幾件事,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否則會傷害孩子,導致孩子性早熟。
1、當着孩子面換衣服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又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在孩子面前換衣服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一般兩歲的孩子,就應該有初步的性別意識。
父母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尷尬,而且會讓孩子的性別意識淡化,認為在異性面前換衣服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在以後可能會對自己的異性社交和個人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當然,父母也沒必要過度遮遮掩掩,大方告訴孩子男女有別,不可偷看異性換衣服,自己也不可以在兒子面前換衣服,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2、帶孩子去異性澡堂
孩子3歲之前屬於嬰兒期,3歲到6歲是幼兒期。但正常情況下,從2歲開始,孩子對性就已經有意識了。家長如果帶小孩進異性更衣室,會引起孩子對異性性別認識的好奇心或是誤區,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出現性早熟的情況。
另外,澡堂是公共場合,這樣做會造成其他女性的不自在,害羞和憤怒。被帶進異性澡堂的男孩可能會對女性身體產生更大的好奇,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而被帶進異性澡堂的女性,則會喪失對未來可能到來的性騷擾的防範意識,造成不法分子的侵害。
3、帶孩子去異性廁所
這種情況,以媽媽帶兒子去女廁所居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多媽媽害怕兒子一個人上廁所走丟了,或者是自己想上廁所,把兒子放在外面一個人不放心,而選擇把孩子一起帶進女廁所。但是這不僅會造成其他女性的尷尬,而且會讓孩子覺得進女廁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沖淡了男女有別的意識之後,很難保證孩子在長大之後,會不會意識到女廁所是男性的絕對禁區。
所以,媽媽出門最好帶上爸爸一起,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出門,可以選擇讓孩子一個人去上廁所,自己在門外面等候。適當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與安全意識,有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
從社會心理行為發育學的角度來説,兒童青春期的心理健康與否、能否建立好自我認同感,都是整個童年生長髮育過程積澱的結果,與家庭教育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
兒童的生長髮育需要營養、陽光和雨露,也需要鼓勵、認同和信任。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性別特點以及與異性的差異,對於孩子未來的社交與成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