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跑步來鍛鍊身體。雖然跑步動作簡單,相比籃球足球之類的運動沒有激烈的身體對抗,也沒有複雜的技術要求,但運動損傷卻時有發生,尤其是馬拉松愛好者,髂脛束綜合症、足底筋膜炎、跑步膝、肌肉拉傷等運動損傷如影隨形,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
除了偶發性意外事故,大多數運動損傷的出現都有跡可循,如果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認真做好以下四點,科學合理安排,從此告別運動損傷,享受健康暢快的奔跑~
充分熱身,打開肌肉、關節和心肺系統
和其他運動一樣,跑步看似動作簡單,其實對身體各部分的要求也非常高,手臂擺臂維持平衡,心肺循環提供氧氣、輸送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腰腹等核心肌羣幫助維持身體穩定,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提高效率,下肢除了幫助跑動,還有緩衝保護、穩定支撐等作用。
在正式開始訓練或比賽前,通過一系列熱身活動,預先動員人體的生理機能,克服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讓原本處於安靜狀態下的肌肉、關節和心肺系統進行預熱,為即將開始的訓練、比賽做好機能上的準備。充分的熱身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訓練或比賽時的運動表現,更為重要的是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高強度運動前,如間歇訓練和正式比賽,充分的熱身,一般包括低強度慢跑、專項動態動作和加速跑三部分。
其中專項動態動作可以更充分的對肌肉關節進行預熱,如各方向的踢腿、動態壓腿、踢臀跑、高抬腿、跨步跳之類,這些動作體育特長生、專業運動員、體育教員非常熟悉,中小學體育課上老師也會教一些(如果體育老師經常生病改上數學課可能就沒法教),互聯網搜索也能找到這些動作演示。
而加速跑也不需要拼盡全力,一般七八分力漸進加速跑幾組100m即可,主要目的是提前調動心肺功能,提高身體興奮性。
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對於絕大多數業餘跑者,除了跑步訓練,更為重要的是工作和家庭,繁忙時難免疏於訓練,身體機能退化,在空閒時又容易過度訓練,身體機能疲勞,如此惡性循環,長期疲勞後得不到恢復,由量變引起質變,最終就會表現為運動損傷。
如大家熟悉的髂脛束綜合症,與過大的跑量和過多的強度課息息相關,過度訓練造成臀部、大腿部位過度疲勞,最終引起運動損傷。
為了避免過度訓練,首先不要連續安排高強度訓練,比如今天跑了間歇訓練或比賽,明天就可以安排一些低強度同時持續時間短的慢跑放鬆,徹底休息也未為不可,千萬不要今天跑個400m*10組的間歇,明天再練30km長距離或10km乳酸閾值跑之類的強度課。同時,在身體疲勞或有不適感時,及時調整,安排休息或降低運動強度。
重視跑姿,降低受傷風險
關於正確跑姿,跑圈有非常多的理論,頻繁引起爭論,目前比較有代表的理論如羅曼諾夫博士創立的姿勢跑法(智慧公眾號內回覆“姿勢跑法”,獲取課程)、在日本流行的骨骼跑法、慧跑推崇的無傷跑法。
雖然這些跑步方法是否適合所有人尚需要時間的驗證,但良好的跑姿可以提高跑步的經濟性,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而經濟高效的跑姿也有一些共性特點,比如較高的步頻、較低的垂直步幅比、較低的觸地時間、良好的身體平衡。
增加力量訓練,降低受傷風險
隨着運動習慣的養成,身體體能水平會很快提高,也就是説我們可以跑更長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跑得更快。速度變快時間也更長,肌肉骨骼隨之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這時如果身體肌肉力量沒有得到對應加強,受傷風險也隨之提高,這也是很多跑友在成績提高後隨之陷入低迷期並伴隨受傷的原因。
對於大多數跑者,一週安排1-3次力量訓練即可,圍繞着下肢小肌肉羣、大腿、腰腹臀核心和上肢這些部位安排對應的力量訓練即可,比如硬拉、深蹲鍛鍊大腿和臀部力量,平板支撐、臀橋和卷腹加強核心力量,高抬腿、原地踮腳跳等可以提高身體靈敏性,鍛鍊腳踝、足弓等部位的小肌肉羣力量。
跑步看似只是簡單的手臂擺動和雙腿前邁,背後其實隱藏着複雜的生理學、訓練學原理,想要跑得更長久,獲得健康的身體,同樣需要遵循科學的運動訓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