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醫|科普】沙漠人蔘話蓯蓉

肉蓯蓉

又名金筍、地精、大芸,具有補腎陽,益經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是一種臨牀應用價值較高的傳統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味甘,微温,無毒。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有久服輕身的功效。”《本草匯言》載:“此乃平補之劑,温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肉蓯蓉除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作用外,還具有抗疲勞、抗衰老、增強機體免疫力及增強記憶力等作用。

【市中醫|科普】沙漠人蔘話蓯蓉

肉蓯蓉來源於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管花肉蓯蓉的乾燥帶鱗葉的肉質莖,是我國西北地區特有的草本寄生藥材。前者主要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或白梭梭的灌木根上,而後者則主要寄生於檉柳科植物紅柳和密花檉柳等灌木或喬木根上。按照寄主的不同決定了肉蓯蓉藥材資源的分佈,主產於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管花肉蓯蓉則為新疆地區的特有品種,主產於民豐、于田、且末、阿克蘇等地。

肉蓯蓉的採製古今有所不同。最早記載肉蓯蓉採製加工的為唐代,如《千金翼方》載:“五月五日採,陰乾”,以後歷代古籍均記載肉蓯蓉乾燥方法為陰乾;而現代由於大面積栽培較多,目前大都採用曬乾或烘乾。在採製時間上與現代也有所不同,從農曆二月到五月都有采收記載,以農曆五月採收者居多。現代則為春、秋二季採挖,部分地區肉蓯蓉春季採挖後,將鮮品置沙土中半埋半露,較全部曝曬幹得快,即“甜大芸”也稱“淡大芸”;秋季採收者因水分大,不易乾燥,故將肥大者投入當地天然鹽湖中進行醃製保存,即為“鹹大芸”,鹹蓯蓉鹽分大,入藥前須浸泡、漂去鹽分。

肉蓯蓉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在增強體力、抗疲勞等方面具有性味緩和,力量適中,補而不峻的特點,因其補益功效與人蔘相當,且沒有人蔘的“上火”和“燥性”,故有“沙漠人蔘”之美譽。但作為藥物而言,肉蓯蓉雖久服輕身,胃腸虛弱便溏者和相火旺的人仍需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藥劑科 王培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97 字。

轉載請註明: 【市中醫|科普】沙漠人蔘話蓯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