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屋的玩具,玩了一會兒就不玩了,嚷着要下樓騎自行車,騎了沒幾下就説沒意思,又想去公園踢毽子……,可以説這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很明顯“專注力”有問題。
蒙台梭利認為,孩子的專注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家長不在旁邊干預,大部分孩子都會安靜而專注。
一天下午,牛牛坐在地上搭着積木,正搭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媽媽過來關心地問:“要不要喝口水?”,不一會兒又過來:“休息一會兒吃點水果吧”,沒過多久後又喊到:“把玩具收拾好,我們要吃飯了”。
這種情景家長們應該不陌生,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經常噓寒問暖,生怕孩子餓了渴了。
殊不知,這種行為讓正在聚精會神玩耍的孩子,思路總是被打斷,久而久之,孩子就沒有辦法再回到剛才那種精神集中的狀態,情緒也變得煩躁起來。
家長可以這樣做:
如果家裏條件允許,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玩耍,房間的色調最好是單色調,玩具全都在架子上整齊地擺好,給孩子一個安靜不會被打擾的空間,這樣也不會影響到家裏其他人。
如果到了吃飯時間,孩子還在專注地玩着,可以提前10分鐘提醒孩子:“還有10分鐘就要吃飯了,玩完這個遊戲就結束吧”,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專注力,還培養了孩子的時間觀念。
軒軒的玩具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剛把積木倒出來,眼睛又盯上了擺在另一側的繪本,繪本翻了幾頁後,又拿起了洋娃娃,媽媽發愁,為什麼軒軒玩什麼都兩分鐘熱度呢?
玩具太多,也是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一個原因,家長給孩子提供太多玩具,其實是人為給孩子製造困難,多一種選擇,就多了一種刺激,孩子很難集中精神去玩一樣東西。
家長可以這樣做:
父母喜歡把玩具都擺在寶寶面前,讓孩子有更多選擇性,想讓孩子自己可以選擇想玩什麼就玩什麼。
其實,當太多玩具擺在孩子面前,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要玩哪一個,因為可以選擇的實在太多了,很容易導致注意力被分散掉。
建議家長每次給孩子拿不超過2個玩具,選擇性變少,孩子自然不會糾結那麼多,如果2個玩具都喜歡,引導孩子先玩完一個,再去玩下一個。
4歲的沐沐去幼兒園看大象,看了半個小時都不肯走,奶奶着急了:“沐沐,我們去看老虎吧,老虎多威猛啊,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家長總是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強加給孩子,就像上面的這位奶奶,孩子本來想看大象,非要帶孩子去看老虎;孩子在公園觀察螞蟻的時候,給讓孩子站到花叢前拍照;還有些時候孩子在玩玩具,玩的並不是自己喜歡的玩具。
大人肯定都是發自內心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卻不知這樣的粗暴干涉正在剝奪孩子的自由,家長的強行干涉會讓孩子認為“我做得不好,爸爸媽媽才來幫助我”,潛意識裏認為自己不行,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這個遊戲,慢慢失去了動力,專注力開始變得不集中。
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時,家長不要干涉和主導孩子,而是在旁邊默默觀察,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做出回應。
如果孩子邀請你一起參與,在玩的過程中多聽取孩子意見,引導他來主導這個事情,而不是給孩子的“傑作”指手畫腳。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1、給孩子留出專心的觀察時間
孩子的專注力總是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如果孩子遇到他感興趣的事,我們可以停下腳步和孩子一起觀察,讓他通過感受,建立起自己對新事物的認知,讓孩子盡情享受專注的樂趣。
2、交流和適當引導
想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準備適齡的繪本、畫筆或者玩具等,當孩子畫完一幅畫後主動與他交流,告訴他自己看到的是什麼,再問他畫的是什麼,和當時的想法,這種交流會無形之中給孩子鼓勵,激發孩子更深層的創作。
3、讓孩子遠離噪音
孩子的自我把控力差,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當孩子在看書或者做遊戲時,儘量創造相對安靜的環境,也不要總讓孩子喝水、吃水果等打斷他。
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經常接觸噪音,不僅會影響聽力,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甚至是情緒的發展。
為人父母,也難免有時“好心辦壞事”,有時我們的“不經意”,就可能影響孩子專注力的養成,只有當家長提前意識到這些問題,才可以避免這些風險,與其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倒不如給自己先充充電,思考一下“為了孩子,我還需要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