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小蝸牛專欄】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原創作者|小蝸牛

之前在心理諮詢室實習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年輕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方面都非常困惑。他們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無從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經常與孩子發生矛盾。

這些諮詢者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他們忙於工作,孩子由家中老人照顧,或者有保姆來照顧。雖然每天都和孩子住在一起,但很少和孩子溝通,發生什麼事情也都是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講話,自然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渴望獨立的人格,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親子溝通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和孩子做朋友,學會平等溝通

父母孩子溝通之前要先後孩子做朋友。朋友之間的相互分享,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條捷徑。當我們向孩子分享憂樂的時候,孩子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 。

我的老師和他兒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既是父子關係更是朋友關係 。

他努力為孩子提供一種非常民主的家庭氛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親密。作為父親,他把孩子所寫的作文都保存下來,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高體重等,非常用心地按照逐年變化繪製成曲線圖。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教他們唱歌、游泳、划船、釣魚等等,帶孩子去參加博物館,看展覽,看歌劇 ,有空帶他們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在各種活動中,他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與他不僅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更是朋友。爸爸媽媽有義務培養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得到孩子的幫助。等孩子們長大了,會發現父母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可能父母會有很多地方不如孩子,但這些都是正常的。因此我們要像朋友一樣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應該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應該像朋友一樣平等自由。父母要放下高姿態和架子,去考慮孩子的心思,才會體會到孩子的內心想法 。

學會與孩子平等溝通,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成人的滿足感,有利於孩子心智的成熟。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二、耐心傾聽,忌先入為主

很多時候,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之前,自身已經對孩子下了定論。這樣一來,他們自然不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做到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班上的小朋友琪琪,正是貪玩的年紀,放了學總是想出去玩耍。於是他媽媽給他定了規矩,每天必須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一天晚飯後,媽媽來催他寫作業,琪琪對媽媽説自己有些不舒服, 想休息一下。沒想到他媽媽生氣地説:“不舒服?又在撒謊吧!我還能不知道你那點兒小心思啊!我看你就是不想學習,想出去玩兒了!今天你如果把那幾道題寫完了,休想去偷偷的溜出去 !”

琪琪覺得自己很委屈,躺在牀上又哭又鬧,索性不完成作業。第二天也和媽媽賭氣,躺在牀上不願意起來。等到媽媽叫起牀的時候,乾脆説自己不去學校了。他媽媽覺得他實在是太不聽話了,十分生氣,於是便動手打了他幾下,然後直接把琪琪拉了起來送去學校。

很多父母都會向琪琪媽媽那樣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如此,當孩子身體真的不舒服時,也沒有得到媽媽的安慰,導致母子之間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在管教孩子之前,請耐心傾聽,把事情弄清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愛和理解,需要父母的信任和尊重。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每一天都有新的人生,要看到孩子的新面貌,放棄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理解孩子。即使孩子犯錯,父母也要用愛去包容和理解他們 。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三、不怒斥孩子,不做語氣強硬的父母

語言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直接最有影響力的溝通手段。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切忌使用強硬的語氣。

在親子溝通中,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屈服於父母的威嚴,父母強硬的語氣和毋庸置疑的態度,讓孩子沒有説話的權利,也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孩子是因為你的威嚴而聽你的話,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語氣過於強硬,就像命令孩子,當孩子心中對父母有了敬畏心,就不會和父母進行溝通,父母也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裏。

温柔的教育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和孩子温和溝通。父母可以責備孩子,但要適度,絕不能對孩子大喊大叫。命令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是伴隨和支持,嚴苛地對待孩子是不可取的。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心與心的溝通。學做一個懂溝通會溝通的父母吧!

作者簡介:

小蝸牛,想要用文字走進你的內心的非文藝女青年。(本文為小蝸牛原創投稿)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8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孩子,是心與心的溝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