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好了,許多家長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各種優渥的條件,不想讓孩子為生活瑣事浪費任何時間,希望他們一心只讀聖賢書,考出好成績,將來上名校,找到高薪工作,然後再找到合適的伴侶。可是問題來了,沒有體驗的人生,註定是沒有選擇能力的人生,是不會溝通的人生,是缺乏幸福感受能力的人生。
成長是一種體驗,一定要經過親身實踐、親身經歷才能有認識上的提高。任何的説教都代替不了體驗。
在他的成長階段,如果父母早就為他安排、規劃好一切,他無需選擇,當然也就不會選擇。而生活中選擇無處不在,當有一天需要他獨自面對時,他就會糾結、茫然,各種內耗,或者乾脆躺平。
因為在他的成長階段,整天與書本打交道,缺少了人際間的互動與交流、摩擦與碰撞,今後的人生也就很難懂得理解、尊重他人,不懂得共情他人,不懂得妥協,不肯吃虧,將來內心肯定會有各種受傷。
在他的成長階段,如果每天只有學習,頭腦中只有競爭意識,身邊的青山綠水,蟬鳴蟲唱,春花秋月,都視而不見。不得抑鬱症、焦慮症的人生是不戀過往,不懼將來,可是長期以來伴隨成長的一直是父母的苦口婆心,是太多的深刻的經驗教訓,是對將來的太多的擔心。如此生長氛圍,除了有贏得他人的快感外,他的人生註定很難感受生活的美好。
沒有選擇的體驗,沒有溝通的體驗,能找到好的伴侶嗎?
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美好,他的人生有樂趣嗎?
無趣的人生,誰又願意與他白頭偕老?
所以家長們,我們要給孩子體驗的機會。不要害怕“蓬頭稚子學垂綸”,會弄髒了衣服,擦破了皮膚,浪費了時間;不要擔心散學後“忙趁東風放紙鳶”,會因為奔跑而摔傷,會因為風箏之間的纏繞而與別的小朋友發生事端,會因為放風箏的樂趣孩子從此就玩物喪志;更不要嫌棄孩子“也傍桑陰學種瓜”,把孩子的體驗勞動的快樂等同於添亂。
是的,孩子還很天真,還很無知,我們要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防止他們偏離正常軌道,但我們不是他們人生的設計師,不能把孩子當成提線木偶,我們要放手讓孩子去進行各種體驗,“溪頭卧剝蓮蓬”也好,“卧牛吹短笛”也好,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在一旁默默地陪伴,相信他們在摸爬滾打中會感受到生活的有趣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