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出生後一直很省心,別人看到我家寶寶,也羨慕我有一個聽話的孩子。可是從某一天開始我的乖寶寶突然變了。
回家時他爸爸穿了另一雙拖鞋,寶寶衝上來拍打爸爸的腳,讓他脱下來重新穿!
剝桔子剝了一半,寶寶突然衝上來把橘子皮“放回去”,非要自己剝。我要是堅持剝完,緊接着就是放聲大哭!
飯桌上有人換了一下位置,大家必須站起來,重新換一下位置!
就連早上洗漱的過程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來,刷牙、洗手、吃早飯這個過程少一個不行,順序換了更不行。有天早上他爸爸沒按照順序來,寶寶硬是讓爸爸重來了2遍,一早上刷了3遍牙。
寶寶的一系列操作讓我應接不暇。如果你家寶寶也有相同的表現,恭喜!寶寶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只要是看過育兒書的家長們,應該都聽説過西方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
在《童年的秘密中》一書中,她寫道:
“一個2歲左右的兒童,在表現這種對秩序的敏感時,是用一種不聲不響的方式來表現的,在這一階段,這種敏感性成了他們行動的指南。”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種“強迫症”的表現,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他的要求、順序來。對某些事表現出極致的執着和任性,家長如果有一點對不上孩子的秩序,孩子就會哇哇大哭。
在不瞭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多數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太任性、太霸道。但只要按照孩子要求的順序進行,他立刻就不哭了,有時候也讓家長們摸不着頭腦。
事實上,這時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第一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時,為了保持秩序,就會多一個口頭禪“不不不”。“不要”、“不行”整天掛在嘴邊。等到第三個階段,也是最磨人的階段,孩子會要求完美的秩序。這種秩序會上升到規則,只要是孩子身邊的事物都要遵循他的原則。
如果沒有按照孩子的順序來, 那就是無休止的重複。只是穿一個拖鞋的順序,孩子就能折騰上半天。
這時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對培養他以後的習慣至關重要,為什麼這麼説呢?
秩序敏感期與未來的習慣有哪些關係呢?
我們經常能看到不少成年人,脱下的襪子到處亂扔、桌子上亂七八糟什麼都有、丟三落四是常事、書架上的書各種類目混放等等,都是缺乏秩序的表現。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秩序,很多人感到生活“亂套了”,就是因為缺失了秩序感。
一旦缺乏了秩序感,20年後想要改就很難改了,因為這時已經形成了習慣。如果在2歲時能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能幫孩子打好未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引導?
一、對孩子多一些包容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秩序被打破而情緒失控,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很差,很容易被情緒控制。如果這時家長也控制不好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僅會破壞孩子的秩序感,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因此,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多一些包容。理解秩序敏感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如果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只要按照寶寶的意思來就好了。
二、給孩子創造有秩序的環境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秩序的變化很敏感,有一個東西擺錯了位置孩子都會察覺出來,這時就需要家長為孩子創造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比如回家後換拖鞋,把拖鞋擺在規定的位置,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家長這些舉動都能建議孩子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家長也可以利用秩序敏感期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早上起牀先穿衣、刷牙、洗臉、洗手、吃飯。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不僅能保護孩子的秩序感,還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蒙特梭利教育也曾推薦給這個階段的孩子進行繪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