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今天,外面雖然依舊很冷,但總算是放晴了。在家裏憋了幾天的小傢伙,早已迫不及待想出去。
在他又一次打開屋門,蹭到電腦椅上,兩隻小手噼裏啪啦敲着鍵盤,説要工作後,我無奈地決定帶他出去遛遛彎。
在小區樓下,看見一位相熟的老人,帶着倆孩子在玩。跟着小傢伙溜達過去後,我隨口問了句“以前經常見您帶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是誰家的呀?”
老人説“我大兒子家的,3個月大就開始跟着我睡。一直等到該上幼兒園,才回她爸媽那邊去了。
國慶節放假,我就把她接過來住幾天。估計是在幼兒園學了兒歌吧,她時不時就會哼哼幾句。
有一次,她突然説‘奶奶,我覺得世上不是隻有媽媽好,應該是隻有奶奶好。’唉,當時我的心裏是既欣慰又心酸,感覺她太可憐”。
聽完老人的這番話,我沉默了許久。
現實生活中,受各種因素影響,有些孩子從小就被送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親戚家裏。
等到了該上學的年紀,絕大多數孩子會被接回父母身邊,而少數則繼續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按理説,前者應該要比後者更幸福。但現實卻並非如此。有些錯過,再想彌補,絕非易事。
李玫瑾教授説“如果孩子出生沒多久,媽媽就把孩子丟給奶奶,自己忙於工作。
那麼孩子以後只要心裏難過,他第一個想見的,肯定是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孩子一定是向着奶奶排斥媽媽。”
也就是説,如果從小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是其他重要他人,那麼在孩子心裏,他們始終都會是最親的那個人。
曾看過這樣一期調解類節目:女孩九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她的母親獲得了撫養權。
在外人看來,相依為命的母女倆,關係應該很融洽。
然而母親卻説自己很痛苦,她不知道女兒到底恨哪裏,整天對她非打即罵。
即使是出於好心的一句話,也能讓女兒暴跳如雷,恨不得將她吃了。
對於母親的控訴,女兒表現得十分冷漠。她覺得,母親在處處算計自己,不想管她。
她用各種方法來求證媽媽是不愛她的,是自私的。哪怕母親走到她身邊安慰她的時候,她也是本能地排斥。
而她之所以仇恨母親,甚至一再質疑母親的愛,都緣於小時候的經歷。在女孩的記憶裏,一歲多的時候,媽媽就走了,她從小跟着爸爸生活。
直到六歲多,媽媽才回來。但沒多久,就又走了。童年母愛的缺失,在她的心裏埋下了敏感的種子,那就是母親並不愛她。
更不可思議的是,哪怕在媽媽的嘴裏,爸爸特別不堪,但女兒卻沒説爸爸一句壞話。
因為,在她眼裏,哪怕爸爸再不好,但至少和她生活在一起,沒有拋棄她。爸爸的陪伴是愛,媽媽的離開是為了逃避責任和貧窮。
所以,多年以後,她能夠嘴角含笑地回憶爸爸養鴨子,煮鴨蛋給她吃,揹着她到處轉的畫面。
而對於撫養她十幾年的媽媽,卻始終充滿抗拒怨恨不滿。
估計看到這裏,很多媽媽可能會感到鬱悶和生氣。自己懷胎十月,再加上長大後的撫養,難道都不如孩子出生後前幾年的養育嗎?
還真的是這樣,別怨孩子是白眼狼。因為對於他們來説,最深沉的愛就是長久的陪伴。
尤其是出生後的前三年,對孩子格外重要。
孩子的頭三年,看似平淡無奇,但卻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依戀形成的黃金時期。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是缺席的,孩子的依戀沒法得到滿足,也不可能和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
哪怕長大後父母費盡心血去撫養,但孩子始終沒法和父母建立起信任和依賴。以至於,他們對父母的情感是比較複雜的。
即使內心深處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但曾經被拋棄的憤怒,會讓他們十分敏感。很多時候,他們對父母會比較淡漠,不願溝通。以此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憤怒以及心酸。
最後想説,”抱起孩子養不了家,扛起工作陪不了孩子“,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各種無奈。
為了工作和生活,很多人沒辦法整天陪伴在孩子身邊。既然時間上無法保證,那麼至少要保證陪伴的質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愛着的。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
歡迎關注【好孕】,你想了解的科學育兒、孕產護理、寶寶健康、孩子成長髮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