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生病的結直腸,其實很早就在發出“忠告”

2020年,漫威電影《黑豹》的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去世,年僅43歲,眾人一片唏噓;2017年,央視女主播《今日説法》創始人肖曉琳因直腸癌轉移去世,享年55歲;同年,台灣著名藝人豬哥亮,也因為大腸癌去世。

位於人體消化系統“後半程”的大腸,為什麼頻頻發生“事故”?2021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記者邀請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腹部腫瘤科主任畢鋒,為我們答疑解惑。

容易生病的結直腸,其實很早就在發出“忠告”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腹部腫瘤科主任畢鋒

從病變到癌,有5~10年的窗口時間

食物從口腔進入食道後,隨即就滑入胃;經歷胃酸的“洗滌”,營養被消化了大部分,又被送入彎彎繞繞、崎嶇狹窄的小腸;在這裏,食物的剩餘價值幾乎“被榨乾”,才可獲得大腸“通行卡”;到了大腸,又被“脱幹”水分,最後通過肛門排出體外,結束了這一次“消化之旅”。作為人體最大的“排污場”,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門,也是最容易生病的器官之一,其中,結直腸癌是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腹部腫瘤科主任畢鋒表示,結直腸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惡性腫瘤,且我國患者人數全球第一。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結直腸癌已成為繼肺癌、乳腺癌、胃癌後,發病率第四高、死亡率第五高的惡性腫瘤,且男性高於女性,在城市呈現出每年4%~5%的增長速度。2018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為37.6萬。

如果説胃癌是“窮出來的”,結直腸癌便可稱作“富人病”。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逐漸“三高兩少”——高糖高脂高蛋白、少蔬少果;不少男性吸煙、大量飲酒也成了常態,這些改變讓結直腸癌盯上了不少現代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如果還被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性腸病“纏上”,存在結直腸癌家族史、缺乏體育運動,或患有肥胖、糖尿病等綜合徵,癌前病變或患癌風險也會直線上升。

雖然結直腸總是一起説,其實是一個“通用名”,有結腸、直腸兩個角色。其中,直腸總共12~15釐米,但直腸癌卻佔到整個大腸癌的50%以上。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直腸癌發病率高於結腸癌,但近年來結腸癌的城市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超過直腸癌的趨勢;此外,低位直腸癌所佔比例高於高位直腸癌,約佔直腸癌的60%~75%。

一般來説,結直腸癌的發生大多遵循“腺瘤-癌”的過程,往往需要5~10年,這其實為早期診斷和臨牀干預提供了重要的“時間窗口”,預留出較大的早診早治時機。

“腸治”才能久安

數據顯示,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44%已發生肝、肺等轉移,相比早期治療,患者的花費大大增加,而生存率僅在50%左右,對比韓、日兩國生存率相差9%。

對於早期、無遠處轉移的結直腸癌,手術是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儘早切除腫瘤可保證永不復發,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但有一種情況需特別注意,如果腫瘤距離肛緣≤8釐米,為低位直腸癌;如果距離肛緣≤5釐米,則為超低位。這種情況下,手術可能難以保留肛門,患者術後需進行“腸造口”,即“假肛”,常存在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如果儘早發現病情,即使是低位直腸癌,只要腫瘤距肛緣的距離足夠,且未蔓延或轉移,就有希望接受保肛治療。

畢鋒表示,近一個世紀,結直腸癌治療的進展突飛猛進。20世紀50年代,除了手術,治療結直腸癌僅有“五氟尿嘧啶”一種藥物,過了半個世紀才出現了兩款新藥“奧沙利鉑”“伊立替康”,從那時起,臨牀真正的結直腸癌化療藥僅有這3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臨牀晚期患者常面臨“人活着,藥沒了”的困境;直到21世紀,讓結直腸癌迎來“靶向治療時代”。“全身化療+靶向治療”為患者帶來了新的活力。

現在,即使了一、二線治療失敗後,新興的抗腫瘤血管靶向藥物也能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生存獲益。《結直腸癌肺轉移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建議,在一線、二線治療失敗後,推薦抗血管類藥物瑞戈非尼、呋喹替尼作為“三線治療”。以瑞戈非尼為例,它已經進入醫保,成為目前結直腸癌標準的三線治療藥物。

結直腸癌其實最容易防

既然是“富人病”,防病就需讓生活方式窮下來,避免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規律運動;優化飲食結構,適量多吃蔬果等膳食纖維高的食物,減少紅肉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做到定期篩查,以期發現“苗頭”。預防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早期篩查。超過40歲,最好每5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如果患有長期不愈的炎性腸病、大腸腺瘤性息肉,最好每1~2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世界衞生組織建議,45~74歲人羣中每2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測。如果發現腸息肉,患者便有機會在腸癌惡化前的5~10年切除病灶。

同其他癌症相同,早期結直腸癌並不明顯,但有些非特異性症狀會“警示”它的存在。

排便變多、變細了。由於腫瘤會刺激腸道黏膜,引起排便反射,便會改變患者的大便習慣,比如曾經一天一次,突然變為一天3次,且總有排不盡的感覺;大便形狀也是一個“提示”,腫瘤生長會壓縮腸道內的空間,導致大便變細、變形,甚至無法排出,尤其是直腸癌;此外,如果大便表面帶着黏液,或出現便血(多為鮮紅色),也需“長個心眼”,這可能不是痔瘡或痢疾。

在右邊會腹瀉,在左邊會梗阻。結腸分為左右兩側,右半結腸腸腔較大、血供豐富,如果出現腫瘤,水分、無機鹽等營養成分無法吸收,會出現腹瀉;如果腫瘤侵及血管,則會出現大便隱血,患者會有不明原因的貧血、疲勞、消瘦、腹痛、乏力、發熱等症狀。左半結腸腸腔細,腫瘤更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梗阻,出現腹部包塊、腹痛腹脹、不排氣不排便等情況。

出現症狀及時篩查。如果出現相關症狀,要警惕腫瘤可能,最好儘快去醫院就診,進行直腸指檢、檢查血常規、大便潛血試驗,以及腫瘤標誌物檢查,尤其是“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如果發現異常,須進行內鏡檢查。鏡檢是金標準,如果確診癌症,需通過CT檢查判斷大腸癌分期,以制訂治療策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0 字。

轉載請註明: 容易生病的結直腸,其實很早就在發出“忠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