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幸的童年,跟父母的語言暴力不無關係。
√ 語言暴力是什麼,就是可能對別人造成心理上傷害和侵犯的語言。
√ 許多孩子可能正在承受着來自至親的語言暴力侵害,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科學證實:語言暴力容易傷孩子大腦,但很多家長不以為然,還在做
一次朋友和老公聊天,主題是孩子的成績。朋友説:每次成績都不理想,這次考試分數更是低得可憐,是不是孩子有點笨呢?老公隨口答道:可能是有點吧。
這時,兒子恰巧從自己房間出來,聽到這句話,愣了一下,然後便低着頭走向了廚房。幾天後,朋友發現孩子每天蔫兒巴巴的,不光和自己很少説話,還經常悶在房間不出來。
幾天後,孩子問朋友:媽媽,在你和爸爸的眼中,我是不是特別無能。朋友很奇怪孩子為何會有如此想法,兒子低聲説:那天你和爸爸的話,我聽到了。
在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給予了自己否定意見,這無疑是人生的“失敗”。
我們曾經以為,打孩子才是實打實的傷害,卻忽略了冷言冷語的威力,語言暴力,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上演着。
可惜語言暴力的危害,很多家長卻沒有認識到。居然還有父母一本正經地説:熊孩子就是欠罵!
事後,還能理直氣壯地找出這般説辭:誰小的時候沒被自己的父母罵過呢,日子不還是照樣該怎麼過就怎麼過嗎?的確,怒吼可以暫時讓孩子安靜下來,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變得乖巧聽話。
但是,如果您知道語言暴力會傷害孩子的大腦,你還會再繼續吼孩子嗎?
形成退縮型人格
當孩子長期遭受語言暴力,高壓環境下,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徵。這樣的孩子,性格懦弱,很少會侵犯他人;當然,對外界的反應也常常會採用逆來順受的態度。
當習慣了父母的語言暴力,雖然滿心的不服,但是卻口頭懶得反駁,他們內心的潛台詞是:既然惹不起,我總躲得起。
更糟糕的情況是,孩子感覺到自尊心受到了碾壓,出現了情感障礙,生怕和父母的接觸中出現錯誤。
一旦有人對自己好一些,便會受寵若驚,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患得患失。看似乖巧聽話的外表,卻隱藏了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
形成攻擊型人格
當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選擇默默承受,一部分孩子,面對父母的指責,性格會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了恨意與叛逆。為了發泄內心的不滿,常常會對他人採取過激行為,害人又害己。
日常生活中,一部分孩子具有高度攻擊性,很容易和同伴起衝突,即不利於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影響正常的社會認知和發展社交能力;更對同伴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威脅。
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
孩子們年齡小,人生大多依賴於監護人的管教,而家庭粗暴的語言模式,會使孩子們的大腦進入緊張的生存模式。
研究表明:語言暴力會使腦部海馬體以及額前葉皮質的發育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導致記憶力、決策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變差。
語言暴力只是外層的“展現形式”,而內在想法值得父母深思
▼ 中國傳統道德觀點
在傳統的思想認知中,孩子是屈服於父母的,許多家長常常標榜自己絕對權威的形象,並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絕對服從,從不顧孩子的內心需求。
這樣心態的家長,以強硬的方式對待孩子,無論在語言上還是行為上,都會表現得極其強勢。
▼ 家長情緒壓力無處發泄,但又不願意接受
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當外界原因使得父母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波動時,如抑鬱、憤怒等。
而父母又不能通過有效途徑來緩解調節自身的糟糕狀況,他們便會把這種不良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不少家長也承認,當自己心情煩躁時,特別容易對孩子發脾氣。
語言暴力是孩子受傷的“始作俑者”,家庭教育應該避免悲劇的發生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每位父母內心深處,都住着一個完美的小孩。家長朋友都會暗中設想自己孩子的未來,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成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便可能經常打擊孩子。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如此想法是不正確的。
★ 放下身段,安撫恐懼的孩子
不少家長在罵了孩子後十分後悔,並不止一次要“痛改前非”。然而,現實卻事與願違,如果情緒失控傷害了孩子,一定要放下所謂的父母尊嚴,真誠和孩子道歉。
★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毫無反抗之力下全盤接受父母的負能量,感到恐懼不説,沒有消化負能量的方法,糟糕的情緒便會慢慢積存在心裏。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宣泄方式,讓孩子釋放自己內心的惶恐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