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的文人墨客們
常邊飲酒邊作詩吟對
但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卻也經常看到
因飲酒後神志不清而引發的悲劇
長期飲酒不僅會對我們的身體
造成嚴重的傷害
還會因飲酒形成依賴性
從而脾氣會變得暴躁不安
喝醉之人更是醜態百出
平日的德行修養更是忘得一乾二淨
總結飲酒的過患
能令惡業增長,善業損毀
最為嚴重的是傷身害命
進而損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佛陀為何為在家居士
制定“不飲酒”戒律?
説起佛陀為何為在家居士制定“不飲酒”戒律,其就涉及到律學上的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性戒”與“遮戒”。
所謂“性戒”,是指針對“本質性的罪惡”而制定的戒律。性戒所規定的內容,不論是不是佛陀制定的,也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違犯了性戒,就要感召未來的惡果。
而五戒中的前四戒就屬於性戒範疇。所謂遮戒,是由佛陀親自制定。五戒中的“不飲酒”戒,就屬於“遮戒”範疇。“遮戒”雖説只是佛教徒所遵守的,但是違犯了“遮戒”是很容易引發違犯“性戒”的。
佛陀制“不飲酒”的意圖: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僕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三世諸佛都不飲酒的)
這樣便是犯了“不飲酒”戒
具備以下六種因緣,便是成犯了“不飲酒”戒:
一、是酒。(所喝的是用五穀糧食或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的酒)
二、酒想。(認為所要喝的是酒這一飲品)
三、有飲心。(對於這一飲品有想喝之心)
四、入口嚥下。(喝下這一飲品)
五戒中的不飲酒戒,是按嚥下的次數來評判犯戒的次數的,即咽一口犯戒一次。
此外,食物中的料酒,如果食了極其微量不會引起酒醉不算犯戒。但是麴(酒麴)、酒糟卻不應該食用。受酒戒的居士,也應同時遵循不吸煙及不食五辛的要求。同時還不可參與釀酒及賣酒的行業。
對“不飲酒戒律”的開緣
對於“不飲酒戒”的開緣有二:
一、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生病之時其他所有藥物都治療無效,必須飲酒才能使病情痊癒,這時才可以飲服,此時無犯)
二、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塗瘡,此時無犯)。
受五戒後
犯“不飲酒”戒的果報: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即賣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嚴守“不飲酒”戒的果報:
一、神智清明,恬靜安寧。
二、善持四重(禁戒),不犯眾罪。
三、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關於受持“不飲酒戒”的
常見問題
一、若在宴會上,有人端着酒杯要與我乾杯(我喝飲料),我犯酒戒否?若我端著飲料主動叫人乾杯,是否是勸人飲酒?
答:自喝飲料,人勸乾杯,不犯。主動勸人乾杯喝酒,犯。
二、若五戒居士破酒戒後,是否戒體全失?需重受嗎?
答:可懺悔,此非根本性戒,屬遮罪,不需重受。
三、若食品(如某種腐乳)的配料中有酒,但食物中並無酒味,可否食用?
答:白乳腐有明顯酒味,不能吃。無酒味之食物,可用,但若知其有酒,不用為上。
《受戒歌》
明 · 蕅益大師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
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本文摘自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