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闖關
在ICU裏“搏鬥”了35天后,2月1日,99歲的新冠感染者裴爺爺轉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普通病房進行康復治療。
“從死神手中救回來的。”他的女兒説,父親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全力救治和生命大闖關,醫務人員創造了奇蹟。
2月3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病房看到,一隻橡膠手套隨着裴爺爺使勁兒吹氣鼓了起來。這是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周剛給他進行呼吸康復訓練的專用“小道具”。
“擴胸可以多做做,下一步就是下下地,最後我們要回家!”周剛對裴爺爺説。
“好!”裴爺爺搖起了手中的撥浪鼓——他在ICU時就不離手的玩具。
為年近百歲的病人氣管插管,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2022年12月28日,周剛第一次見到裴爺爺。
由於高齡老人合併一系列基礎病,他意識模糊,血壓、氧飽和度不斷下降甚至出現心腎功能下降等多器官衰竭症狀……
“必須馬上插管!”對於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者,建立氣管插管,有創正壓通氣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患者畢竟將近百歲,實施氣管插管以及機械通氣預後如何,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周剛和同事們決定,“要努力一把,給他創造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
麻醉醫師又快又準地將氣管導管插入氣道,同時導管連接呼吸機迴路,開始機械通氣,監護儀參數顯示氣管插管成功!
“脈搏血氧飽和度迅速回升,生命體徵逐漸恢復正常。”大家都鬆了口氣,從死神手上把老人搶了回來。
氣管插管離病毒最近,周剛卻覺得很平常。在2022年12月9日到2023年1月初的疫情感染高峯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收治的北京市危重症患者人數最多,氣管插管幾乎是ICU裏每天都要進行的操作。當時,周剛還負責另外14位重症患者的主治工作。
“重病人天天有,年年有,我們每一步都是用紮實的基本功按部就班地治療。”
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説,這一次,最大的難題是醫務人員自己也病倒了。他回憶,當時ICU醫護到崗率只有30%,“我們科80多人,只有兩人沒有陽過”。醫務人員面臨自己、家人、親朋好友同時病倒的情況,頂着身心俱疲的壓力在工作,“輪番上陣,這一次,輪到了我們。遇到困難能夠挺身而出的凡人,就是英雄。”
“八九十斤的小姑娘,一天翻六七個病人,腰都受不了”
ICU裏日夜奮戰。“我們為老人做完有創的機械通氣之後,將治療方式轉變為保護患者殘存的器官功能。”周剛介紹,持續地監測,逐漸地微調,要靠護士團隊一起努力。
“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護士長馬蕊把呼吸機稱為“工作夥伴”。她説,呼吸機上面有一些波形不對或者報警時,我們會進行初步判斷。比如,氣道高壓報警往往表示病人氣道有堵塞,就要先去給病人清痰,有時病人可能沒嗆咳,也要及時去處理,“ICU的護士作預判是非常重要的,當發現有一些異常的時候,及時告知醫生”。
在這個有15張牀位的ICU裏,護士王勝楠的微信步數每天都在1.5萬步左右。她印象深刻的是“俯卧位大隊”,一組需要6個人“把病人翻過去趴着”。
通常醫生或者呼吸治療師站在病人頭部的位置,保護他們的人工氣道。保證患者在翻身的時候,氣管插管不會被拖出來或者打折,一個病人翻身大概要10分鐘。最忙碌的時候一天有12個病人都要做俯卧位通氣。16個小時後,“俯卧位大隊”再次出動幫助病人翻回來。
“有的患者體重200多斤,護士都是八九十斤的小姑娘,一天翻六七個病人,腰都受不了。”周剛説,拍背、洗頭、擦洗這些常規的護理,護士們每天也要精心地操作。
一週後,裴爺爺從昏迷的狀態慢慢清醒了,雖然他當時不能説話,但是他會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馬蕊説,看到病人的一些眼神或者一個手勢,能感覺到他情緒的變化,心裏特別高興。
“這時我們鼓勵老人自己喘氣。”周剛説,慢慢開始讓老人進行“脱機(呼吸機)訓練”, 同時調整用藥,預備拔管。
老人有信心了,今天能堅持住,明天就會越來越好
拔管一波三折。
1月5日,為裴爺爺拔出氣管插管後,醫生們綜合研判老人的肺功能沒有完全恢復,“脱機之後,老人症狀有反覆,呼吸還是不好”。
“我們決定當天實施氣管切開手術。”周剛説,有些操作必須及時,不能猶豫。然而,對不少人來説,“氣管切開”並不容易接受,“主要擔心可能拔不了,肺部也有可能再次感染”。
裴爺爺的女兒説,“醫生很認真地跟我説父親的病情,雖然我不是學醫的,但是我能聽懂他們講的所有細節。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把父親搶救回來。”最終,她同意進行氣管切開手術,“我覺得醫患交流和溝通特別重要,救治時間是最關鍵的”。
氣管切開是在頸部開一個小口,“在脖子上放一個氣管”,手術大概半個小時。之後,醫護人員可以更方便地為老人吸痰引流。周剛介紹,氣管切開意味着即使老人脱機,仍然可以帶着管,依據情況需要,也可以隨時再用回呼吸機。
隨着醫生精準果斷的操作完成,裴爺爺又一次成功闖關。
裴爺爺有老年人基礎病的“標配”:高血壓30年病齡、糖尿病30年病齡、高脂血症20年病齡。
安友仲坦言,ICU裏很多的治療包括氣管插管,都不是大的操作,把每一個過度應激抑制住,減少器官做功耗氧,儘量把器官的保護做好,可以“積小勝而大勝”。
春節前,全國整體疫情處於較低位流行水平,防控工作轉段平穩有序,在院重症患者數量穩步下降。
醫務人員的到崗率也恢復正常。“可以更多地幫助患者做一些康復訓練。”安友仲説。
裴爺爺慢慢可以對着護士笑,會把手舉起來,示意握手,直到有一天可以握筆寫字,他慢慢地寫下“想閨女了”。
有強度的腿部訓練老人並不願意做,周剛和他温柔地講道理:“你來的時候昏迷都不認識我,現在知道我們都是救你的。下一步就要靠你自己了,咱們一起配合着去治療。”
“要給患者‘生’的希望。”馬蕊説,我們會根據他的生理反饋,比如蹬康復叉車的時候心率是不是變得很快了,或者他的情緒很煩躁了,來動態調整他的康復計劃。護士們去換藥的時候,經常會在牀旁和他説,“加油,還有10分鐘!”“你太棒了!”老人有信心了,今天能堅持住,明天就會越來越好。
1月29日,裴爺爺拔除氣管導管轉為鼻導管吸氧。“謝謝你們,新年快樂!”裴爺爺清晰地説出了一直在紙上給醫護人員寫下的話。
3天后,他轉到普通病房。
“真是挺有成就感的。”王勝楠有一次去普通病房看裴爺爺,“老人還認出了我們,他知道ICU的護士穿的衣服是綠色的”。
慢慢變好的故事也發生在全國。疫情發生後3年多,1398萬醫務人員始終堅守在抗疫最前線,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疾控中心2月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數量1月5日達到峯值12.8萬,隨後持續下降,2月6日下降至0.2萬,較峯值下降了98.1%。
春節前,馬蕊帶着年輕的護士們給ICU每一間病房的玻璃窗上都貼上了紅色的窗花。春天來了,陽光透過窗花照射在患者的臉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