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再打我一下試試?寶寶又打了一下媽媽,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你是否覺得很多時候,和孩子簡直沒法溝通呢?
案例:
寶媽小玉剛做好午飯,準備叫在看電視的3歲寶寶吃飯了,沒想到小傢伙不見了,走進卧室才發現,小傢伙居然在玩自己的化妝品,現場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都不為過,寶寶還笑嘻嘻地問好看嗎?這讓寶媽非常生氣,過去就在小傢伙屁股上打了幾下。
小傢伙一下就也哭了,可能真的打痛了,居然還還手打媽媽了。媽媽憋着氣,嚴厲的對寶寶説,“你再打我一下試試。”
寶寶疑惑的看了下媽媽,然後直接又打了一下媽媽,然後還笑嘻嘻的,彷彿在説,“看我多麼聽話似的。”這讓寶媽哭笑不得。這就應驗了一句話,那就是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對於一個3歲的寶寶來説,要想聽懂反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我們生活中,父母使用反話的頻率卻不低。
比如説:
成績不好的兒子,突然考慮個90分,可能父母會説,“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孩子可能真的會去看看太陽,看是否從西邊出來,並且還可能感覺父母的話有點莫名其妙。
如果孩子考試成績很差。可能媽媽會説,“你真聰明啊,成績這麼好,看你爸爸回來怎麼獎勵你!”可能孩子還真的會認為爸爸會獎勵自己。
如果孩子犯了錯,打了孩子,孩子就知道一個勁的哭。可能父母會説,“你就知道哭,哭哭哭,你就使勁地哭吧!”可能孩子就真的聽話,蹲地大哭了。
如果孩子爬得很高,父母看見了可能會責問孩子,“爬這麼高幹什麼,不怕摔死麼?”可能一些孩子,立馬就直接掉了下來。
孩子能夠聽懂反話麼?
如果孩子還小,6歲以內的孩子,想要完全明白父母的反話,可能真的有點難。如果在這以前,父母使用反話,可能就會適得其反的,你知道麼?
可能有人會疑惑,孩子聽不懂反話,為什麼在很多時候使用反話,孩子真的也就停了搗蛋呢?
其實,孩子這個時候,並不是真的聽懂了反話,而是被父母尖酸刻薄、嚴厲憤怒的語氣嚇到了,才停下了眼前的動作而已。
而6歲以內的孩子,無論什麼東西或者事情,可能都會覺得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在孩子心中,可能也只有一個概念,那就是玩。可能孩子聽不懂父母的反話,就直接按照父母的反話去執行了,並可能還覺得是另一件好熬完的事情。我想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吧!
父母為什麼喜歡説反話呢?
一是發泄自己的憤怒,孩子搗蛋,將家裏弄得一團糟,或者做錯了事情,父母首先就會怒其不爭,非常生氣,因此,就忍不住用反話來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
二是希望通過這種反語來震懾孩子,讓孩子停止眼前的錯誤,而實際上了,卻忽略了孩子還小,可能聽不懂反話的事實。
三是希望通過反語在情感上和情緒上給孩子施壓,希望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愧疚而停止。
父母説反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呢?
父母不愛我了
孩子聽不懂反語,並且非常聽話地按照父母反語去做了,父母卻更加生氣了。從而導致孩子會疑惑,父母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自己按照父母説的做了,卻依舊對我這麼兇,難道父母不愛我了麼?
更加叛逆
父母的反話,加上尖酸刻薄的語氣,可能讓孩子更加叛逆,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然後跟父母對着幹。
自尊心受到傷害
孩子如果聽不懂父母的反話,但是聽了父母的反話,孩子照做了,父母卻更加生氣了,孩子就可能會非常疑惑,搞不懂父母的那句話該聽,那句話不該聽。可能會將父母的話理解得面目全非。
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以後的日常交往中,會對別人缺乏信任感,對於別人的好意,不僅會懷疑,還會感受不到別人的好意。
並且父母經常説孩子聽不懂的反話,可能讓孩子覺得大人是在欺騙、戲弄、嘲笑自己,從而會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漸漸地與父母之間有了隔閡,產生了距離。
我們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如果孩子還小,6歲以內的話,那麼父母最好少對孩子説反話,而是應該使用陳述句。
比如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可以説:“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你這樣的行為,讓我很生氣!”
這樣的話,只是簡單陳述了一個事實,與父母的真實感受,沒有否定孩子,也不會讓孩子因為聽不懂而繼續犯錯。
父母這樣説,比説反話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父母為什麼要讓這麼小的孩子,去猜測大人複雜的心思呢?
孩子調皮淘氣是天性,我們小時候可能會比孩子更加頑劣,為什麼我們要磨滅孩子這樣的天性呢?
而我們發泄情緒的反話,不能解決問題不説,還可能讓孩子“信以為真”,最終適得其反。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在教育的時候,最好使用陳述句,積極正面的引導,父母做好榜樣模仿作用,父母想要孩子怎麼做,父母最好能夠示範給孩子看,而不是讓孩子去猜測父母的心思。
因此,為了孩子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儘量把話爭着説,而不去説反話,你覺得呢?
説句心裏話: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父母需要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方法,別總是“自以為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健康成長。#親子育兒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