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管高矮胖瘦,養娃做到6個字:三分飢三分寒,其他啥都不用管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健康

文丨福果媽媽
俗話説,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是説小孩子要想養得好,不生病,需要記住三分飢和三分寒。
老話説得不是沒有道理。
今天看到朋友轉發的一條視頻,一位中醫醫師葉忠應具體講了,為什麼養娃要做到三分飢和三分寒。
他説,“中醫其他都不管,不管你孩子是高矮胖瘦,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冷着養和餓着養。冷着養,實際上是在練孩子的肺,孩子的肺功能就會很強,不會總受風寒;餓着養,實際上是讓孩子的腸道隨時保持通暢,沒有東西淤積,腸胃功能好了,消化就不會自己出現問題。”
三分飢,養着腸胃,三分寒,練着肺,這就足夠了。
因為小孩子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脾肺不足”,所以對應的養娃原則也就是六個字,“三分飢三分寒。”
當然,有的寶媽不太能接受,孩子身體不夠強壯,怎麼能讓孩子忍飢受凍呢?
三分飢與寒,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象徵性的説法,在日常照顧寶寶的時候,最好能按照孩子的需求,為他穿衣餵飯,如果不能完美把握那個度,記住改變一下原則:
寧少勿多
01
一個成功的媽媽,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要做到知冷知熱,這四個字意味着,媽媽不僅要知道天氣的變化情況,還要知道孩子對冷熱情況的感知。
不管什麼天氣,都給孩子多穿,
熱了別冷了,這種原則是不對的。
尤其家裏有老人,她們的觀念很難改,生怕孩子凍着,一部分年輕寶媽也跟着這樣想,不要這樣哈。
孩子的體温和大人的體温正常標準是一樣的,所以孩子穿的衣服,大致上和成年人的厚度應該差不多。而且寶寶比大人的代謝要更快,1歲以後的孩子還要考慮他活潑好動的因素。
只不過3歲之前,孩子的調節體温的中樞神經相對不夠完善,需要尤其注意環境温度。
但即使是3歲之前,孩子穿衣也只需要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
3歲之後,孩子穿衣保暖程度,和大人一樣即可。
具體如何判斷孩子現在熱不熱呢?
別用手去摸孩子額頭,或者摸孩子小手來判斷,這樣不太準確,
記住這三點:
①摸寶寶後勃頸,如果感覺熱熱的,説明孩子不冷;
②摸寶寶後背,如果熱乎乎的,説明孩子不冷,如果趕緊後背已經濕了,説明孩子穿得多了,要把濕衣服換下來,並慢慢把衣服減下來;
③用嘴巴去觸碰寶寶額頭,嘴唇對温度的把握比大人的手更敏感,可以更好的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比較準確。
02
你知道嗎,大人對孩子食量的改造可以達到非常大的程度,因為人的胃具有很強的伸縮性。疾控中心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孩子同年齡的不同孩子,食量差異非常大,偏胖的孩子,
食量能夠達到普通孩子的2-3倍,和一個成年人無異。
我記得以前聽一些家長提到孩子特別能吃的時候,就會説到,孩子都比得上一個大人吃的多了,説的時候滿臉都是自豪驕傲。
實際上,這不能説明孩子身體好,只能説明大人把孩子養成了一個“大胃王”。
其實,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已經具備了根據能量調節進食量的能力,寶寶甚至可以根據食物的能量密度決定進食量。
簡單來説,看似孩子“吃着吃着不吃了”這樣的不好好吃飯的表現,實際上是孩子在自主的調控進食量,他已經吃飽了,大人就不要再勸孩子吃了。
我糾正孩子姥姥勸孩子吃飯這個習慣,就花了好大的功夫,每次聽到姥姥勸孩子吃這個吃那個,我就會站出來重複一下這句話:“不要勸孩子,他想吃什麼吃什麼。”
時間長了,我媽也知道我對這個問題的嚴肅態度,現在已經好多了。
那麼,孩子的胃容量到底有多少呢?應該換算成多少具體的食物呢?
其實很簡單,就用眼睛估算一下一頓飯所有食物的總體積,然後想一想孩子胃的容積,就知道我們平時給孩子吃的東西,確實多了。
主食:寶寶的兩個拳頭大小;
水果蔬菜:寶寶的兩個拳頭大小;
肉奶類:一個掌心大小;
油脂:一個拇指尖大小;
如果精確到熱量的話,寶寶每日每公斤體重熱能供應量大約為:
4~6歲:91千卡;
7~9歲:78千卡;
10~12歲:66千卡。
比如一個五歲的寶寶,他每天所需的熱量,等於體重*91千卡,寶媽們為寶寶準備飯菜的時候,可以養成計算大卡的習慣,熟知常見食材的熱量值,這樣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當然,熱量的控制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需要考慮食物的營養均衡和配比,一些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最好給孩子少吃,而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則要讓孩子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