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歲月,我軍的藥品、器材完全靠繳獲敵人的戰利品裝備補充,稱之謂“以戰養戰”。整個戰爭年代,使我軍長期形成一種優良傳統,即艱苦奮鬥。
我是1946年國共和談破裂以後不久參軍的,在一團衞生隊當看護員,顧名思義就是照顧護理傷病員。當時的病房設在農民家中,三三兩兩住的十分分散。醫生每天深入到家家户户,就是靠兩隻手,(靠)視、觸、叩、聽的基本功為病人診治疾病,開處方。我們緊跟醫生聽取口頭醫囑,按醫囑處理照顧病人,拿處方到藥房取藥。當時粉劑、汀劑較多,有的還要帶着小碗。取藥後,提着土瓦罐到伙房打水,為病人服藥……等。因為注射器屬於消耗性玻璃器具,弄不好極易破損,所以把僅有的幾具不同規格的注射器集中在藥房,需要注射的,由藥房的調劑員或司藥,按處方深入到病房為病人注射,顯得很不方便,但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
我們在護理病人時,總是(等)部隊開完飯後,(才能)到伙房吃飯,有時只能吃到些涼菜、飯。如果遇到緊急出發的情況,除了讓病人先吃上飯外,還要協助扛揹包,根據傷、病情況分配運輸工具,往往累得一身汗還吃不上飯。但是隻有一個想法——完成任務。病人早日康復歸隊是我們看護員的心願。
外科交換敷料又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戰爭年代由於艱苦頻繁的行軍作戰,外傷比較多,再加上衞生條件的欠缺,一些同志被蚊蟲叮咬,所以,差不多每天中午12點左右都要換藥,直屬隊幾個分隊,每天總有20—30人次。當時消毒員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條件越艱苦對無菌技術要求越嚴格。沒有高壓滅菌器,敷料消毒完全靠民間大鍋蒸沸消毒,連續要蒸四個小時。行軍中要跟隨挑運員,愛護好32斤重的換藥箱子,道路泥濘或前邊阻塞或路途太遠時,還要幫助挑運員挑箱子。到宿營(地)後,首先的任務是敷料消毒,緊接着是交換敷料,一直(幹)到下午一兩點,所以休息時間很短,因此消毒的條件:一是要有強壯的體質,二是政治素質高,能吃苦耐勞,而且政治責任心很強。所以多數由副班長、共產黨員擔當這項艱鉅的任務。
換藥用的十幾把鑷子其中大部分是鐵匠製作的。患者多鑷子少,要輪換多次。當時就架起小鍋邊使用,邊煮沸消毒,以此達到滅菌的目的。這幾把土造的鑷子誰也説不清是誰經手製作的,隨着革命勝利的發展也就逐漸淘汰,如果能保存到現在,也可以作為艱苦奮鬥的歷史資料,或者送進榮譽室展覽,(將)是進行艱苦奮鬥教育的好材料。
沒有脱脂棉,就用脱過棉籽的土棉加上火鹼煮,以此達到脱脂的目的。就是這樣的棉花,還要做成豆粒大的棉球,因為碘酒、酒精也是非常困難的。清洗創面的鹽水,就是民用食鹽經過溶解、煮沸、過濾後使用。凡士林是由豬大油代替,配製各種軟膏,但也微不足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凡士林只能做油紗條用。裹傷、包紮用的繃帶,敷蓋創面的貼布都是用民間土布,繃帶上的污染物洗了用,用了再洗,反覆多次使用,實在看不過眼,就撕去一截,從長到短,一直用完為止。戰時傷員多,繃帶用完,就臨時撕被子做繃帶。條件雖然艱苦,但對無菌觀念是非常嚴格的。每天換完藥後,班長要組織大家互相講評,如對創面的消毒順序,膠布、棉球的浪費……等。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專業技術,強化節約觀念,進一步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
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中),繳獲了一支日製體温計,(我們)也是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監測人體表面温度,由欒旺賢同志(剛解放來)講述使用方法,為大家做示範。沒有計時錶,後來大家想出個數數的辦法:從一數到六十為一分鐘。同志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環境中,邊工作實踐,邊認識提高。同志們都以樂觀主義精神鼓舞前進,每逢獲得哪怕是微小的科技進步或設備更新,都感覺到是革命勝利的象徵,對未來充滿着信心和希望。
從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表現出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講究衞生是每個醫務人員非常注意的。可是戰爭年代的津貼費只有現在的幾角錢,一個月的津貼買不到一袋牙膏,何況長期生活在農村,也很難買到生活日用品。頻繁的行軍作戰,汗水浸透過的衣服常常發出一股酸臭味。沒有肥皂就用柴草灰淋水洗衣服;沒有牙粉、牙膏把食鹽溶化、過濾、煮熬成精鹽,用來刷牙,刺激得牙齦很痛,但還是堅持刷牙;沒有牙刷,有的同志用帶刺的細稻草纏在食指上摩擦後漱口。洗臉用的毛巾用處更大了,戰時纏在上臂做標誌,行軍途中拭汗水,毛巾中間有了洞,從中間剪開,兩頭縫到一起繼續用。
我記得還是1950年10月,第一次用一個月的津貼買了一支三星(牌)牙膏,刷起來甜滋滋的,感覺到很舒服,幾個同志都要擠點享受享受。我(今年)已年滿60歲,牙齒至今齊全無損,我想除了其他因素外,可能與當時注意口腔衞生有關。
以上雖是微不足道的區區小事,但反映了戰爭年代衞生戰線上的一個側面,由於艱苦歲月的養成和領導上幾十年的説教,使一些老同志逐漸養成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以此培養出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使其代代相傳。
現在要建設現代化的人民軍隊,部隊的裝備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它是從艱苦歲月度過的,在我國還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還是應該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有了這種精神來磨練我們的意志,就必然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才能不脱離羣眾,才真正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的軍隊才會一往無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
1989年7月1日
作者簡介:鄭文彬(1929——2015),新河縣挽莊村人,1946年參軍,1947年入黨。曾先後參加過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貴陽,成都戰役,貴州剿匪,抗美援朝。1962年被授予大尉軍銜。1967年任瀋陽軍區陸軍第16軍46師醫院院長。1976年轉業到沙河市二十冶職工醫院。1989年離休。2015年病逝,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