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次犯錯卻不改,可能跟他常説的這句話有關

孩子犯錯了,你會怎麼做?是不是讓孩子趕快説聲“對不起”就完事了。

可是,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你會發現很多孩子口中的“對不起”,並不代表他們知道錯了,反而成為他們的護身符,因為説聲“對不起”,就能逃避父母的責罵。

其實這種流於形式的道歉,根本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最後只會演變成:“對不起”,我下次還敢。

“對不起”≠認識到錯了

一個小男生玩的時候打了一起玩的小朋友,那個小朋友瞬間就大哭起來,聲音把兩邊父母都引來了,小男生媽媽用手臂拱了拱小男生,説:“現在要幹嘛?”小男生扭扭捏捏説了句:“對不起”。

孩子多次犯錯卻不改,可能跟他常説的這句話有關

可是被打的小朋友並不買單,繼續大聲哭,兩邊的家長哄都沒用,這時候打人的小男孩顯得有點厭煩了,小聲説道:“不是説了對不起,還要怎麼樣?”

很多時候,大人覺得孩子只要説了“對不起”就是認識到錯誤了,而孩子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只是單純地理解為我只要説了“對不起”就沒事兒了,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正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也許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所以下次很有可能再犯。

父母過度關注結果,反而事與願違

很多家長或老師都一樣,對孩子的道歉行為很重視,不論孩子是不是真的錯了,更不管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彷彿只要他説出“對不起”,事情就能圓滿解決。

曾經在一個玩具店看到一個媽媽帶着孩子道歉,緣由是孩子把店家的展示玩具弄壞了,孩子於是和媽媽一起去跟店員説:“對不起”。但是店員好幾次暗示自己要承擔損壞玩具的錢,希望對方可以賠償,難而這位媽媽卻振振有詞地説:“孩子不是道歉了,你怎麼這樣的態度!”讓店員很無語。

而此時此刻的孩子,好像已經沒他的事了,並沒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還在玩着玩具。

有時候我們過度關注孩子道歉的結果,並且一直幫孩子承擔責任,反而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錯過了真正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教育機會。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除了教會孩子説“對不起”,還要讓孩子明白,道歉背後的真正意義。

孩子多次犯錯卻不改,可能跟他常説的這句話有關

“對不起”只是道歉的開始,行動才是重點

其實對於孩子錯誤,家長不要以結果為導向,也並非要孩子一定要説出“對不起”。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心理發展來使用不同的策略。

3歲以下孩子,他其實並不能理解他人感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引導,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這樣在一定規則習慣的薰陶下,孩子也就不容易犯錯了。

3歲以上的孩子,父母應該開始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道歉,這裏要讓孩子知道道歉3個完整的步驟:認知,道歉,補償。

孩子多次犯錯卻不改,可能跟他常説的這句話有關

就拿孩子搶玩具這件事來説,如果孩子沒經過別人同意就把玩具搶走了,這時候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知道有小朋友正在玩,就不可以直接拿走,更不能搶走。只有當孩子理解到自己行為給別人造成了影響,孩子才會慢慢有同理心。

當孩子認識到錯誤後,接下來就要孩子為自己行為進行道歉,説“對不起”。

第三步最為重要,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例如孩子搶了人家玩具,你可以讓他為對方做一件開心的事;當孩子撕破了書,你可以把修補工作交給他做;孩子打翻了菜,你可以把收拾工作交給他等。

只有承擔過犯錯的後果,為自己的過失付出過代價,孩子才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並且學會思考。

6歲以後的孩子,更應該嘗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流星花園》中道明寺有句台詞:“如果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干嗎?”去年有一則“9歲女孩到派出所自首”的新聞上了熱搜,原來是小女孩未經家長同意,用家長的手機為遊戲充錢。因此,他爸爸叫他來派出所自首。

而很多家長遇到這種問題,最常採用的方式是講道理或者打罵,但是這個父親卻用另類的方式讓孩子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我相信加上警察的耐心指導,孩子一定會明白錯誤在哪裏,後來她對爸爸説的“對不起”,相信不僅有對錯誤的反省,也有不再犯錯誤的警覺。

是孩子都會犯錯誤,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對不起”三個字很重要,但它的用處不是用來減輕自己愧疚或是避免責罰,而是明白“對不起”後面的責任,做一個有擔當的好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5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多次犯錯卻不改,可能跟他常説的這句話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