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生存率超7成,規範全程診療助力腸癌患者長生存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 楊海丹)“近5年我院共完成結直腸癌手術1.5萬例次,其中微創治療比例超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達芬奇機器人結直腸微創手術累計4800餘例,居全球首位,患者5年生存率達71.4%。”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

6月16-18日期間,第十九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峯論壇舉行,與會專家圍繞結直腸癌診治新理念和新技術進行討論。

機器人手術根治率達96%,規範化全程診療帶來顯著獲益

“早在2006年,我們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機器人直腸癌根治術,並創新多種術式,進一步提升手術質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介紹,2017年該院創辦結直腸癌中心,涵蓋肝外科、腫瘤內科、結直腸癌外科、化療科、放療科、等多科室人才,實現結直腸癌患者的全程管理。

5年生存率超7成,規範全程診療助力腸癌患者長生存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

2016年,該團隊牽頭開展國內外首個機器人對比腹腔鏡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的多中心臨牀研究,結果顯示機器人手術顯著提升根治率至96.0%,提升保肛率至83.1%,同時降低併發症發生率,縮短術後住院時間。

經過多年積累發展,規範化的結直腸癌全程診療體系最終成型。據悉,項目創建了適合中國患者臨牀特點的規範化的全程診療體系並推廣應用,累計診療結直腸癌3萬餘例,患者5年生存率達71.4%,其中I、II、III、IV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分別達95.1%、87.6%、77.2%、53%,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外科治療仍為主要手段,加強科研向臨牀轉化

“高齡結直腸癌患者術後30天死亡率高、搶救失敗率高、住院時間長、術後生活質量更差,導致許多患者和醫生拒絕手術。”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圍繞《特殊情況下結直腸癌病人外科治療策略》這一主題分享時談到,高齡、肥胖、疑難等患者的手術風險及難度都更大。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最新癌症數據庫GLOBOCAN2020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已從2015年的38.8萬例增加至2020年的55.5萬例,以每年7.4%的速度快速攀升。“面對居高不下的結直腸癌新發率和死亡率,亟待我們做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與臨牀專家緊密配合,把新的科學成果真正應用到臨牀上,為患者帶來更多新的診療方法和藥物。”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董晨談到。

“新手術/技術需要先由臨牀經驗豐富的醫生開展,臨牀研究不可或缺,在證據充分後才能推廣應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葉穎江表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外科治療仍然是多數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少部分特定生物標誌物的結直腸癌非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

在討論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衝擊時,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主委、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分析道,人工智能一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要取代醫生的概率不高。他建議,未來應聚焦優化人工智能算法,加強數據共享、擴大數據範圍,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醫學深度融合,開發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設備,重視倫理和法律問題5大方向發力,讓科技更好發揮作用。

會上,《結直腸腫瘤微創治療手術學》正式發佈。會議期間,同時舉辦了第九屆上海國際大腸癌分子靶向論壇、第九屆上海國際大腸癌肝轉移多學科論壇、第九屆上海國際大腸癌微創論壇、青年菁英論壇、結直腸腫瘤治療新進展論壇及第五屆結直腸專科護理論壇;邀請到知名的結直腸癌MDT團隊進行精彩辯論和專題報告,以及國內外知名結直腸癌外科團隊進行3D腹腔鏡、機器人微創手術的新研究探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5 字。

轉載請註明: 5年生存率超7成,規範全程診療助力腸癌患者長生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