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孩子的成長,家長髮現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不論家長説什麼他總喜歡加個“不”字。“我不吃飯”、“我不睡覺”、“我不坐這裏”、“我不······”總之就是唱反調。有些家長很困惑,這是怎麼了?
“為什麼孩子總是要跟我們對着幹呢?”媽媽們絞盡了腦汁,也不知道孩子那小腦袋瓜裏到底在想什麼。往往被孩子們氣得火冒三丈,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的“唱反調”原因不盡相同,想要和娃協調溝通,這幾個原因你應該知道!
孩子處於叛逆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前後會經歷幾次叛逆期。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心理往往成長到一個新的階段,但他們的身體和能力卻還沒那麼快成長,內外矛盾下,讓孩子顯得易怒、固執、封閉和難以溝通。
比如我們常説的“可怕的兩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在這個階段剛剛萌發。這個時候,孩子發現當他説“不”的時候,他似乎就擁有了控制局面的力量。所以,孩子這個時候就經常説不,來探索他能力的邊界到底在哪裏。
家長常用命令式語言
爸爸媽媽經常説:不要大聲敲碗筷,不要亂扔玩具、不要玩水、不要把衣服弄髒……可發現孩子似乎聽到了,但就是要對着幹,説不要做什麼就偏偏做什麼。其實這不怪孩子,也不是孩子在挑戰爸爸媽媽的權威,而是我們大腦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的。
當我們説,不要去想粉紅色的大象,你腦海裏充滿的就是粉紅色的大象。當爸爸媽媽説,不要看電視,孩子聽到的只有看電視。我們大腦似乎很容易把“不”忽視掉,所以孩子在做的,一定是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而且孩子的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當你説“如果你晚睡,你就得不到貼貼紙了”。孩子是絕對不會想到,如果我早睡,我就會得到貼貼紙。
感覺統合失調
我們一直在宣導,人類成長一定要順應生命成長規律,家長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如果因為“愛”孩子就限制了他的身體發展,那麼在後期,孩子就會自我尋求彌補。
就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首先,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及不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過度代勞,各種包辦,導致孩子的觸覺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從而出現膽小、粘人、任性、容易哭鬧、容易與人唱反調等觸覺失調的情況。
其次,現在大多數孩子出門基本上是以車代步,在家在外都是抱得多,爬得少,前庭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從而會出現多動、亂跑、不遵守規則與行為規範等前庭失調的表現。
因此,受前庭覺、觸覺等多方面不足的影響,孩子神經系統需要大量的感覺刺激來尋求彌補,你越是不停地打斷,孩子越得不到彌補,而這時孩子自身完全不受心理管控,就造成腦神經抑制困難,後期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會演變成多動、爬桌子、踩板凳的現象,毫無紀律與安全意識。
孩子“唱反調”有什麼改善方法嗎?
不貼標籤,明確規則
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只要陪着孩子儘量平穩度過就好了。
家長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不聽你的話,讓你失去做家長的權威。如果家長抱着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嚴苛對待孩子,強制剝奪孩子自我做主的體驗和能力。
同時,也不要給孩子貼上“霸道”、“不聽話”、“固執”、“壞孩子”等標籤。孩子説“不”可能是無心的,過幾天就變了。
但你給孩子貼上一個無形的負面標籤,這個標籤可能就會一直跟着孩子,讓孩子迷失他的本性。
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定規則。和孩子明確規則,讓孩子知道,哪些情況下孩子説不是正確的,哪些情況下我們需要遵守規則。
比如陌生人要給孩子吃零食時,我們要誇獎孩子大聲勇敢地説了不;再比如過馬路時,孩子不願遵守交通規則,我們就需要耐心地和孩子説明規則並堅定執行。
注意表達方式,正話正説
爸爸媽媽和孩子説話時,一定不要正話反説,而是要正話正説。比如,叫孩子不要敲碗筷,你可以和孩子説,敲碗筷太吵了,而且沒有禮貌,你可以把碗筷拿好,我們來專心吃飯嗎?再比如叫孩子不要扔玩具,可以説我們一起幫玩具找到它們自己的家。叫孩子不要看電視,可以説,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請你關掉電視機,我們一起來玩積木吧。
進行針對性感統訓練
家長要牢記“用則進,廢則退”的道理,讓孩子多運動、多鍛鍊,去獲得足夠的感覺刺激,不要過度包辦、代辦和限制。
因為感統失調出現的“唱反調”的現象,急需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才能很好地幫助孩子調整。
有的孩子會因為觸覺太敏感,不願與外界互動,拒絕家長的指令,可以通過觸覺訓練,改善孩子的觸覺敏感,提高邏輯能力,讓孩子可與家長分辨問題,而並不是直接就拒絕。
前庭掌握着維持平衡、身體姿勢維持等功能,前庭平衡訓練能有效提高孩子平衡感、注意力、語言表達等能力,讓孩子可以開口與家長表達訴求,讓每一位孩子在應該自信活潑的年紀,保持他們最原本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