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作者|郁郁青青
如果孩子用200元的玩具換回一個20元的玩具,你會怎麼做?
知乎上這個熱帖,引起了近8000萬人的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樓上小孩來家裏玩,互換了玩具,價格大概是200元和20的區別,孩子的媽媽和奶奶都覺得吃虧,要換回來,擔心孩子以後還會亂換玩具。
太多家長遭遇這樣的困擾:用變形金剛換一把塑料手槍,遙控飛機換一塊餅乾,400塊錢的玩具換一本舊書。
孩子們的慷慨大方真讓人哭笑不得,但也確實給父母出了一道難題。
畢竟有時候玩具的價格差距確實很大,想想都肉疼,在成年人的思維裏,價格和價值掛鈎,不佔便宜也不能吃虧。
可是,大人眼中的「不等價交換」於孩子來説根本不存在,因為能夠得到一件眼饞的玩具,就是最幸福的事。
很多父母會逼着孩子要回來,可當孩子低着頭,怯怯懦懦地站在對方面前,小聲懇求道:「能把我的玩具換回來嗎?」
傷害已經發生,並且難以釋懷。
逼孩子要回來「不吃虧」,卻有了傷害
中學課本上有一篇文章講述的正是不等價交換。
女孩把一個羚羊紀念品送給了好朋友萬方,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藝術品。
媽媽發現後盯着她,用手搖着她的肩膀,異常嚴厲地追問羚羊的下落,並逼着她要回來。
爸爸也用不容質疑的語氣給她「講道理」:
「小孩子怎麼能自作主張把家裏東西送給別人呢?」
「是,這是爸爸媽媽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送給別人呀!」
她心裏難過極了,因為萬方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曾不小心把褲子劃了一條長長的口子,那時萬方怕她捱罵,把自己的褲子給她穿,自己卻被媽媽罰站了半個鐘頭。
而且,萬方還把自己心愛的小刀也送給了她。
想到這兒,她哭了。
「叫我怎麼説呢?她還會像以前一樣和我要好嗎?一定不會了。」
最後,羚羊雖然要了回來,萬方還大方地告訴她:「沒有禮物,咱倆也是好朋友!」
可這在她的心裏卻劃下了一道口子。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地流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啊。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換回了更貴的玩具,孩子卻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承諾和契約。
4-6歲的孩子,處於社會性發展的關鍵階段:人際關係敏感期,他們會通過有形的物質交換,與別人發生鏈接,發展自己的友誼。
無論多貴重的玩具,只是孩子獲得朋友的方式。
孩子在交換裏「吃了虧」要不要換回來?
最好不要。
指責孩子「你真傻」,並逼着換回來,只能讓孩子產生羞愧感,在朋友面前沒有面子,不值得信任,進而在人際交往中受挫。
最後,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聽過一句話:錢可以被精確計算,樂趣卻不能。
孩子從交換中獲得的體驗和樂趣更是無價的。
網友@RainySunny講過一個小故事。
她女兒有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放學回家,她們一人手上拿着一個學校發的小玩具。
那個朋友説:「我能拿這個跟你換嗎?」
女兒説:「好啊。」
過了一會兒,好朋友又説:「你能把我剛才還給你的那個還給我嗎?」
女兒又説:「好。」
她很擔憂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被欺負。
但孩子卻説:「媽媽,我知道她把我的東西換走了,可是我不介意啊。她喜歡拿走了很開心,我們也玩的很開心,我根本不介意那個小東西啊。」
這樣簡單的一番話,讓媽媽突然理解了:
原來,孩子比我更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她才真正看到了物品的使用價值——用錢買不到的快樂。
大人往往在乎價值,小孩則在乎使用價值。
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窩到屋裏,很快,一架完好的飛機被拆成了大大小小的零件。
本以為嫂子會劈頭蓋臉地責罵,誰知她只是搖搖頭:「沒辦法,這孩子從小就喜歡飛機。」
家裏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玩具飛機,每一個都被他拆得七零八碎,然後再重裝起來,樂此不疲。
我真正喜歡什麼,我願意付出什麼,有時候,小孩比大人更通透。
丟了糖的小孩,和丟了工作的成年人悲傷是一樣大的。同樣,得到自己鍾愛的玩具,與大人實現夢寐以求的理想開心程度也是一樣的。
孩子衡量一件東西的標準從來不是貴不貴,而是好不好玩。
一片樹葉、一根羽毛,一枚塑料髮夾,都可能是他的寶貝,跟價格無關。
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在孩子的世界裏,「虧本買賣」根本就不存在。
孩子每一個微小的舉動,都藏着成長的密碼。
如果孩子進行了不等價交換,不必着急指責,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交換。
給物品「貼標籤」
一個女孩把媽媽的吊墜放在核桃殼裏送給了朋友,後來才得知那個吊墜價格不菲。
但媽媽沒有責罵她,只是説:「以後給別人送禮物,先問問我,不介意你送貴的,但別把壞的送出去,也別把我用的東西送出去。」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認為自己家的都可以隨意交換。
家長不妨帶着孩子整理物品,分門別類「貼標籤」。商定哪些可以交換,哪些可以贈送,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品可以分享但不能交換,哪些是父母的不可以隨意支配。
並與孩子達成約定:雖然這是你的玩具,但是是爸媽出錢買的,下次再想交換,需要提前告訴我們。
女兒的幼兒園定期會搞一個跳騷市場,可以花很少的錢買玩具,也可以置換。
有一天孩子把爸爸買的變形金剛換了一把壞了的小吉他,根本彈不出幾個音。
女兒還一臉得意,並用嘴配音談給爸爸聽,問他好聽不。
爸爸笑笑:「好聽,你喜歡就好啊。」
已經明確了孩子的物品,且貼上了「可交換」的標籤,家長就請尊重孩子的決定,不批評、不干涉,共同分享獲得的滿足感和快樂。
再昂貴的禮物,都不及理解和尊重,更能滋養小小的心靈。
跟孩子「談錢」
很多孩子沒有錢和價格的概念,所以才會堅持交換,這就需要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金錢觀教育。
讓孩子明白錢是怎麼賺來的,應該怎麼使用,購物時不妨讓孩子瞭解不同商品的價格,讓孩子逐漸明白價值和價格的意義。
我們當然不能向孩子灌輸便宜就吃虧,更不要告訴孩子禮物越貴越好。
只是讓孩子明白,每一樣東西都是爸爸媽媽辛苦掙錢買來的,值得好好珍惜,要更加理智成熟地處理自己的物品。
孩子在長大前,都在用最樸素的純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小心翼翼地探索,從中發現新奇的快樂,人際交往的道理以及世界的運行規則。
不要着急用大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尊重孩子對玩具的處理權,尊重孩子世界裏的交換法則,尊重孩子的喜好和選擇。
每個孩子的心聲都需要被看見,每個跌跌撞撞成長的幼小心靈都需要滋養。
何況交換沒有吃虧,只會擁有更多,即使是不等價的交換。
如此交換,才能獲得雙倍的快樂。
如此養育,孩子才能獲得有選擇權和價值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