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向來講究平衡,陰陽要平衡,氣血要平衡,五臟也一樣,五臟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環環相扣,一旦某個臟器受損,其他臟器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以脾為例,詳細闡述一下。
脾與肺就像一對母子,脾虛,肺第一個受影響。
因為脾屬土,肺屬金,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脾土生肺金,也就是説,土是金的母親。虛則補其母,如果肺虛,就要補肺的母親,脾胃。那麼反過來,脾虛的人,肺氣往往也虛。
脾虛,心也會受影響。
心是靠血養着的,心臟的氣血是從哪裏來的?直接從心臟而來嗎?當然不是。心是君主之官,它可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脾胃才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就相當於我們的農田,裏面種的是身體必須的氣血,農田收成好,心血才會充足。
肝與脾常常互相影響。
五臟之中,最容易欺負到脾的是肝,肝有了壞情緒,常常會傳給脾,反過來脾也會影響肝。脾主運化,它就像一箇中轉站,能夠把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氣血輸送到全身。一旦脾主運化的功能下降了,那些沒被運化掉的食物就變成了身體裏的垃圾,垃圾堆積在肝臟裏,久而久之,西醫説的脂肪肝就出現了。
長期脾虛還會導致腎虛。
比如,五更瀉。脾虛的人容易腹瀉,有些人是早上起來就要瀉,嚴重的五點剛醒來就得上廁所,這個時候,既有脾的問題,也有腎的問題,往往是脾腎雙虛。
脾虛補補脾,腎虛補補腎,那麼,有沒有一味藥物可以同時滋補五臟呢?當然有!
天生氣,地生味,每一中藥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五味子,一聽這名字,就會聯想到,它是不是有五種味道?是的,五味子味如其名,五味俱全,酸甘辛苦鹹都有,其中,酸味來自果皮,甘味來自果肉,辛味、苦味和鹹味來自果核。懂得養生的人都知道五色入五臟,比如黑色入腎,腎不好可以多吃些黑豆;白色入肺,肺不好可以多吃些山藥。但其實五味也可以入五臟,酸甘苦辛鹹,分別與肝脾心肺腎相對應,而五味子剛好包含了這五種味道,所以五味子五臟都能調。
有一個虛勞之人,他去求一個郎中給他賜方。郎中讓他回去用五味子熬膏吃,吃了半年以後,那人看上去彷彿年輕了十幾歲,再見面,郎中甚至都認不得他了。五味子最好的吃法就是熬膏,《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中記述了五味子膏的熬法,書中介紹:光緒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兩。水洗淨,浸半日,煮爛,濾去滓,再熬似飴,少加蜂蜜收膏。如果你有心的話,也可以自己熬,五味子250克,洗乾淨以後,浸泡一晚,加水,大火燒開以後轉中小火煮30分鐘,過濾出藥渣,然後改小火收汁,直到藥液越來越濃稠,加入蜂蜜,攪拌均勻,關火自然放涼,冷卻以後裝在罐子裏,放到冰箱裏保存。
每次吃的時候,舀2湯匙,温開水送服,每天2次,吃上一段時間,體質會慢慢好起來。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很累,很困,但就是睡不着,或者即便是睡着了,也很容易醒。這是心氣虛,虛得管束不住心神了,心神沒了約束,就像個頑皮的孩子,四處遊蕩,人就會失眠。五味子可以把外散的心神收回來,吃了以後,你的呼吸會變深沉,睡眠會變好。有的人呢老是咳嗽,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咳,這是肺虛,肺氣不斷往外散,收不住。還有的人晚上頻繁起夜,夏天還好一點,到了秋冬天,天氣一冷,尿更多,這是腎氣不足,精關不固,好像那個大門老是敞開着,開着開着,身體裏的精華就流出去了。
失眠也好,咳嗽也好,尿頻也好,都是因為虛,五味子就能幫你補回來。
五味子也是養脾胃的好幫手,它的果肉是帶點甘甜的,中醫講,甘甜益力生肌肉。就是説這些嚼起來甜甜的食物或者藥物能夠補益人體的力量,又能夠讓肌肉長出來,誰主肌肉?脾主肌肉啊。五味子還是保肝的良藥,肝是身體裏唯一沒有痛覺神經的器官,中醫管它叫“啞巴”,無論它堵成什麼樣,它也從不發出任何疼痛的信號,所以肝病一旦爆發起來,是很可怕的,就像休眠已久的火山突然噴湧而出一樣。怎麼才能讓它重新回到休眠的狀態呢?吃點酸的,酸入肝,有收斂收澀的作用,酸味的藥物一進到體內,就能讓暴躁的肝氣慢慢平靜下來。五味子膏很平和,吃了不容易上火。
不過五味子雖然五味俱全,但是唯酸味獨盛,酸能收,五味子收藏收斂的力量很強,所以內有實熱,外感的時候不宜食用,以免閉門留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