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前不久,有網友在網上描述了自己看到的一幕:

  一個爸爸帶七八歲的孩子

  到肯德基買了兒童餐,

  孩子正要吃的時候,爸爸隨口抱怨道:

  “你吃這一頓飯,

  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

  之後,父子倆都沒再説話,

  男孩默默低下頭,慢慢地吃着,

  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心裏在想些什麼……

  這一幕莫名讓人心裏很不是滋味兒。

  本該美好的一餐似乎瞬間失去了味道,

  本該雀躍的心似乎瞬間跌入谷底……

  孩子的惶恐不安,連看客都能感受得到。

  我們當然知道,這位父親並無惡意,

  他大概只是真情實感地慨嘆現實,

  也可能是想借機教育孩子,錢來之不易,

  又或許是下意識地希望孩子感恩父親的付出。

  誰又忍心譴責這樣一位父親呢?

  可是,孩子呢?他又何錯之有呢?

  成人世界的壓力轉嫁到他幼小的心靈,

  他會怎麼想?

  覺得自己不配吃這一餐飯?

  覺得自己拖累了父母,虧欠了父母?

  覺得自己和周圍開心品嚐美食的孩子不同?

  “樂高哪是你玩得起的,

  你能跟別人家比嗎?”

  “咱們家存款不多了,

  明年你的學費還得找人借,

  這鞋買不起。”

  “為了讓你學鋼琴,

  媽媽都幾年沒買新衣服了!”

  “你吃你的!

  咱家好東西不都得先可着你,

  我們可不捨得吃。”

  “咱家雖然窮,

  但就算砸鍋賣鐵也會供你上學,

  再不濟我們去賣血。”

  ......

  這些話,總有一兩句聽着耳熟,對嗎?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

  父母似乎都習慣於無私地付出和犧牲,

  要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但同時潛意識裏又覺得孩子虧欠了自己很多,

  還總怕孩子亂花錢,

  不把父母的犧牲當回事,

  所以總喜歡反覆向孩子灌輸“家裏沒錢”。

  殊不知,這一切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説,

  極有可能成為捆綁他們一生的詛咒。

  頻繁、刻意地跟孩子“哭窮”,

  會讓孩子對於金錢有不安全感,

  孩子會過度壓抑內心的真實需求,

  甚至成年後也會將合理的需求“不合理化”,

  覺得自己不配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更有甚者,這種“不配得感”

  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其他方面,

  讓孩子變得自卑又懦弱,

  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那麼,家裏的經濟情況,

  到底要不要對孩子如實相告呢?

  首先要看你家是不是真窮,

  如果是真的窮,即使你不説,

  孩子也會通過日常生活自己感受到。

  你也可以在孩子具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之後,

  實事求是地將家裏的條件告知,

  不要誇大其詞,也不要頻繁強調,

  這可以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難處,

  懂得現實世界的殘酷。

  但不能靠“哭窮”去強調父母的犧牲,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和負罪感,

  甚至會適得其反,引發孩子的叛逆。

  如果你家並不窮,

  只是為了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

  那大可不必故意編造故事騙孩子。

  父母完全可以做正向引導,

  適時地給孩子講講你們白手起家的故事,

  讓孩子明白,

  正是因為父母不懈奮鬥,勤儉持家,

  家裏才得以有如今的光景,

  讓孩子知道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努力創造的。

  總之,別跟孩子“哭窮”,

  “哭窮”不一定能贏得孩子感恩的心,

  反倒很有可能會輸掉孩子的一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4 字。

轉載請註明: 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