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人就開始狂吹空調、冷飲不斷、穿衣露腰……雖然貪得了一時涼爽,但脾胃也會因此非常受傷。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百病叢生”,而
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時候,又是養脾胃的最佳時機
。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的人,比脾氣虛多了一個“冷”!平時愛吃生冷寒涼、不注意保暖、愛吹空調的人,最容易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有這些症狀:
除了脾虛的“腹脹、吃得少”之外,更容易腹痛、喜歡温暖、喜歡捂着肚子,大便很稀;吃寒涼的,或一冷一熱的食物,或肚子受涼,很容易拉肚子;
有小肚腩而且減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温度低,女生有宮寒痛經、月經量少、顏色暗血塊多;
臉色不好,氣血供應不上來,臉上的皮膚髮黃髮灰、暗淡無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圍發黃。
脾胃虛寒久了,導致腎陽不足,整個人火力不夠,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後背怕冷。嚴重的還有浮腫,小便不通暢,女生還可能伴有白帶量多清稀。
舌頭伸出來潤得能滴出水來的感覺,而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膩,這都是陰寒內盛導致的水濕停聚。
另外,脾胃在我們身體的中部,脾胃是人體氣機上下升降之樞紐,脾升清胃降濁。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中焦氣機不通暢,會導致上熱下寒:
上面一派火象:
長痘、口臭、牙齦腫痛、口腔潰瘍、頭暈頭痛;
脾胃差有3種,你屬於哪一種?
脾胃差,我們最常見的主要有3種:脾氣虛、脾胃虛寒、脾虛痰濕重,不一樣的虛,不一樣的補。如果吃得不對,或者説是調補的順序不對,反而傷脾胃。
如果你的脾胃不是很好,下面的內容一定要仔細看,認真看!
脾氣虛
脾氣虛是這三種類型里程度最輕,也最容易調理的,容易發生在飢一頓飽一頓、暴飲暴食,或者勞累過度的人身上,現在很多節食減肥、劇烈運動、壓力大的人,就容易脾氣虛,還有一種情況是有慢性病、久病的人,也容易脾氣虛。
脾氣虛的症狀:
肚子脹,吃得少,飯後肚子脹加重,大便稀不成形;
同時伴有身體疲倦、乏力、不想説話;
又有面色萎黃或晃白,身體消瘦或虛胖;
舌苔往往不厚,舌頭也不紅,可能也會有明顯的齒痕。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鼻炎、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氣虛時間長了,可能引起脾腎陽虛而脾胃虛寒、腎陽虛;也可能因脾虛運化不好,引起脾虛濕熱。或者引起腎陰虛,表現出氣陰兩虛的症狀,所以當你已經出現脾氣虛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補脾胃!
調養脾胃離不開飲食的作用。飲食上首先要規律,不能暴飲暴食,儘量
少吃黑豆、黃豆、綠豆等容易脹氣的食物
。
胃的特性是喜燥惡寒,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吃些
温陽暖胃
的菜,肉類中的
鯽魚、牛肉、羊肉
都是不錯的選擇;蔬菜中
花椒芽
有温中祛濕的功效,
茴香
不僅性質温和還有一定的消食作用,
蒜薹、南瓜、韭菜
等也都屬於温熱性質。
此外,還有三個健脾和胃的飲食“法寶”,非常適合脾胃不好的人食用。
益脾餅
食材
:白朮、雞內金、乾薑各60克,大棗適量
做法
:白朮、雞內金、乾薑烘乾後全部打成細粉;大棗洗淨去核,上鍋蒸熟後壓成棗泥。將棗泥和藥材粉末混合均勻,做成餅乾大小,用烤箱烤熟即可。
益脾餅來自於《醫學衷中參西錄》,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其中白朮有健脾和胃、燥濕利水的功效;雞內金可消積滯、健脾胃;乾薑主入中焦脾胃,温中散寒效果很好;大棗也是補脾養血的佳品。
每天
空腹吃三五個
益脾餅,對於
調理輕度的脾胃虛弱、改善消化功能
很有幫助。
理中湯
原方由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組成。這款理中湯,把白朮換成了茯苓,這樣既能温暖脾胃,也不會太燥。
方中用
乾薑温補脾胃陽氣
,先把被耗傷的陽氣補回來;然後用
人蔘、甘草補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氣
,因為經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既傷津液又傷脾氣;然後
用茯苓來化脾胃的寒濕
,因為陽氣不足,陰寒濕氣就容易滯留,就像沒有太陽的天氣,霧氣不容易散掉一樣。
為什麼要把白朮改成茯苓呢?因為白朮是通過温燥脾胃來去濕,現代人體質又比較複雜,很多人容易上火,但茯苓就不會了,它不温不燥,不寒不熱,性子很平和,它是向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喝1~2周,喝一段時間就能感覺肚子裏有個小火爐在慢慢升起、熱量慢慢散開,肚子暖暖的、身體暖暖的。有些人胃口變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這些都是脾胃功能變好的表現。
當中焦的陰寒被化掉了,氣機通暢了,陽氣就不會往上衝而上火,而會向下走温暖腎,補充腎陽,上熱下寒就能得到改善,也不會腹瀉、大便不成形、腹脹腹痛、舌苔白膩、怕冷了。
注意理中湯適合舌苔白膩的人,舌苔黃厚一定不要用,舌苔黃厚説明脾胃濕熱,該用健脾祛濕之品。
豬肚湯
食材
:豬肚150克,百合20克,去芯蓮子20克,紅棗2~3枚,甘草5克,砂仁3~4克,生薑6克,連翹6~10克
做法
:豬肚放入盆裏加適量麪粉、一勺醋、適量料酒,用手反覆搓洗,再用清水洗淨。冷水下豬肚,水開後5分鐘左右撈起,把豬肚切成條狀。然後另燒一鍋開水,把豬肚和各種藥材、薑片放進去,小火慢燉1小時左右即可。
豬肚也是健脾胃的“一把好手”,搭配上甘草、砂仁、蓮子等能補脾、養胃、益氣的藥材,調養脾胃作用更好,很適合
氣血虛損、身體瘦弱者
食用。
除了“會吃”之外,“會動”對於脾胃調養來説同樣很重要。
摩擦上腹
在
腹部中線旁開四指、肋骨下緣
的地方有個很重要的養胃穴位——
腹哀穴
。
腹哀穴歸屬足太陰脾經,具有
健脾和胃、理氣調腸
的作用。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加速腸胃蠕動,緩解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腸胃不適症狀。
方法
: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緣,略微外翻,用掌指關節骨頭位置沿着肋骨邊緣摩擦。按摩時
最好不要隔着太厚的衣服
,以免影響效果。
動動腳趾
從中醫經絡看,
胃經
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經常動動腳趾,就能有效刺激經絡,幫助改善腸胃問題。
方法
: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腳趾用力抓地,接着慢慢放鬆,然後重複這兩個動作,每天做幾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