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內,10個提前來世界報道的“小天使”安靜地躺在温暖舒適的保温箱裏,他們體重過輕、不會喝奶、不能自主呼吸,甚至因為病情危重來不及被親生媽媽看上一眼,便被緊急送往這裏。為了守護好這些早到的“天使寶寶”,NICU內的28名醫護人員化身“臨時媽媽”,用愛心和專業呵護早產寶寶們健康成長。
“昨晚情況怎麼樣?”“2牀寶寶的呼吸機能撤了嗎?”“6牀寶寶能全量經口餵養嗎”……5月7日早上7點15分,護士長湯媛準時到達病房,向值夜班的護士瞭解情況,隨後開始巡視。
寬敞的病房內,各種儀器鏈接着的10個保温箱整齊擺放着,心電監護儀嘀嗒閃爍,上面跳動着心率、呼吸、氧飽和度等數字,牀旁還有呼吸機、微量輸液泵等設施。
暖箱內躺着的是一個個令人心疼的“小天使”,他們大多為早產兒、低體重兒、極低體重兒,有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方面等疾病,他們有的上着呼吸機,24小時輸着營養液,還有的插着管。每路過一個暖箱,湯媛都會仔細查看儀器上的數據,耐心觀察暖箱內寶寶的呼吸情況、身體變化等。
“我們的科室很特殊,這裏的孩子沒有家人陪護,也不會説話,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而有些病重的新生兒甚至連哭聲都沒有,所以在我們這裏,醫護人員光會看監護儀是不夠的,還要認真觀察新生兒反應、面色、生命體徵、腹部體徵等細微變化。”湯媛介紹,科室的“臨時媽媽”們大多為80後,各個都有豐富的當媽經驗,通過寶寶細微的表情和動作,就能判斷他們的情況及需求了。
説着,湯媛開始晨間護理,給寶寶整理牀單位、清潔皮膚、稱重等,接着進入日間的常規治療,測血糖、靜脈採血以及餵奶等。只見她先進行了手消毒,然後拿起剛衝兑好的奶瓶伸入保温箱,輕輕側過寶寶的身體,開始給寶寶餵奶,一邊喂一邊仔細觀察寶寶的表情變化,時刻防止“嗆奶”現象的發生。
沒一會兒,寶寶的吸吮速度慢了下來,湯媛就將奶嘴移開,讓他休息一下,再繼續餵奶。就這樣,喂喂停停,持續了十幾分鍾。“通常情況下,每隔2-3小時喂一次,一天下來得喂8-12次,吃得偏慢的寶寶每次可能需要十幾分鍾。對於NICU的寶寶來説吃奶是一件力氣活,特別是從鼻飼過渡到經口餵養的寶寶,我們每餐都會進行鍛鍊,看着每天自己喝進的奶量越來越多,我們還會表揚他們呢。”完成餵奶後,湯媛再次進行了手消毒,繼續下一項護理。
“考慮到早產寶寶抵抗力更差,病房內各項操作都嚴格執行無菌技術規範,不僅身上要‘全副武裝’,而且每次接觸寶寶的前後,都要進行手消毒,所以我們一天下來要洗上千次手。”湯媛解釋道,對於早產兒的救治往往是“8分護理,2分治療”。
除了愛心和耐心外,精湛的技術必不可少,尤其是給寶寶扎針輸液,難度係數極高。由於新生兒皮膚嫩,血管細弱、脆,甚至血管還沒有針頭粗。經驗豐富的護士往往能一次成功,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十來分鐘的時間。
吃飽喝足,專業細心的照護,讓這些早到的“小天使”茁壯成長,在幫助他們跨過“呼吸關”“感染關”“餵養關”等眾多關卡後,就能健康出院了,回到媽媽的懷抱。
這十餘年裏,湯媛在病房裏見證了許多生命奇蹟的發生。每一次健康出院都會讓“臨時媽媽”們喜憂交加,有不捨、會記掛,但更多的是欣慰和成就感,因為這是所有“臨時媽媽”的心願和目標。
藍媒聯盟·慈溪市融媒體中心 馮夢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