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聽“名校父母”的生意經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杜梨

少聽“名校父母”的生意經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頂着名校父母名頭的自媒體賬號大肆兜售所謂育兒經:既有“斯坦福媽媽”強烈推薦的課外讀物,也有“哈佛爸爸”總結的十大育兒心得,還有“北大媽媽”教你教育下一代……彷彿家長再不跟上,就是耽誤孩子。

事實果真如此?先説身份,這些博主都號稱跟名校“沾親帶故”,可究竟有多少真實可考?退一步講,即便真有一批出身名校的家長熱衷分享,瘋狂輸出“雞娃”理念,但孩子個性稟賦不同,一家的學霸養成之法豈會人人適用?然而,強勢營銷之下,仍有不少迷信名校光環的受眾埋單“取經”,一來二去,被挑動的教育焦慮,又統統轉嫁到了孩子身上,最終多半收穫寥寥,倒搞得全家人仰馬翻。

高質量的教育自媒體有其價值,但所謂“名校父母”育兒經顯然不在此列。究其本質,它們與一度飽受詬病的教培機構走的是一個路子:挑動教育焦慮、獲取受眾信任,最終瞄準的還是家長錢包。只是,在“雙減”政策出台後,這本生意經也穿上了更為“體面”的隱身衣,更難察覺罷了。對此,教育部明確表示,將聯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繼續開展線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熱點、編造虛假信息、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重拳出擊,才能鞏固“雙減”成效,優化教育生態。

換個角度看,一些“歪經”之所以有市場,概因不少家長仍未放棄執念,這也意味着,教育理念糾偏還得再下功夫。世界本就參差多態,育兒之法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更何況,隨着社會愈發多元多樣,孩子們的選擇客觀上也在增多,家長的思路打得有多開,孩子的成長天地就會有多廣闊,未來也會有更多可能。事實上,屏幕那端的人再優秀再專業,也不會比朝夕相處的家長更瞭解孩子。尊重成長規律,有基本的耐心和信心,才能讓孩子有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0 字。

轉載請註明: 少聽“名校父母”的生意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