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秋季去熱迎燥,3味中藥讓你更滋潤
中醫有"燥主秋令"的説法,進入深秋季節後,很多人出現了"秋燥"症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皮膚乾燥、咽於唇燥、鼻子出血、乾咳少痰、心煩、便秘等。
輕者吃點梨、蜂蜜、芝麻等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食物即可緩解,若上述症狀較重,則需中藥調理。常用的解除秋燥的藥物有百合、玉竹等。
1、銀耳:滋陰潤肺
又稱作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中醫認為,銀耳味甘性平、補脾開胃、能益氣清腸、滋陰潤肺,特別適合如今秋燥時節食用。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對銀耳的保健功效有過記載。《本草從新》認為銀耳“潤肺滋陰”。《本草問答》中也記載,銀耳“治口乾肺痿,痰鬱咳逆”。
清代張仁安《本草詩解藥性注》更記載:“此物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要品。”
2、玉竹:糖尿病合併秋燥
玉竹又名葳蕤,味甘微寒,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作用。對秋燥所致的肺陰受損、肺燥咳嗽、乾咳少痰以及胃熱津傷、咽乾、口渴等症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且本品具有補而不膩、養陰而不斂邪的優點,因此,秋燥患者合併感冒時,可以用玉竹。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玉竹還可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起到輔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別適合糖尿病合併秋燥者食用。常用量為10~15克,水煎代茶飲,也可與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3、二冬:秋燥且便秘
二冬即天門冬和麥門冬的簡稱。在抗燥藥膳中,常並肩作戰,對付口乾口渴、咽乾鼻燥、便秘等,通便潤腸的效果顯著,脾胃虛弱腹瀉者不宜服用。
可取等比例的天門冬、麥門冬,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浸泡30~60分鐘後,再加熱煎煮,每20分鐘取煎液一次,加温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併煎液,並以小火將煎液加熱、煎熬、濃縮,至黏稠如膏時,加蜂蜜1杯,至沸停火,冷卻後裝瓶密封,置於冰箱冷藏室內保存。每日早晚各取1湯匙,以沸水衝化飲服。
此外,沙蔘、黃精也是"抗燥"中藥中的重要成員,對秋燥所致的乾咳、少痰、聲音嘶啞、咽乾口燥等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服用。
需要説明的是,上述藥物均為滋陰潤燥之品,易助濕邪,凡脾虛有濕、內盛、咳嗽痰多或咳痰清稀者均不宜服用。
温馨提示:
總之,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着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