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出生後,口腔裏光禿禿的沒有牙,那麼第一顆牙齒會在什麼時候冒出來呢?
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通常來説在十二個月之內,有的六個月左右,早也早不過三個月,有的可能稍晚一些,不過一些早產兒或許會超過十二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超過12個月寶寶還沒有長出乳牙,建議帶去醫院檢查一下,確認具體狀況。
01
寶寶何時出牙?吃什麼?
長出2顆牙齒左右(小寶寶4到8個月時),可以試着吃一些土豆泥、蛋黃泥之類;
有2到4顆牙齒時(8到12個月),可喂些肉泥、豆腐等;
當長到6顆到8顆牙齒時(9到13個月),可以吃些水蒸蛋、蔬菜等;
8到12顆牙齒(13到19個月),就可以試着吃一些軟飯、肉片啦;
12到20顆牙齒(16到20個月),可以吃米飯等食物。
牙齒長出的過程,也是寶寶成長變化最快的時候,寶媽寶爸每天都會收穫不同的欣喜。
不過,對寶寶來説,伴隨的感受可能就不那麼舒服了,牙齒從牙牀裏鑽出來,甚至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和痛苦,這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02
寶寶出牙的不適症狀有哪些?
一般來説寶寶出牙會顯示出徵兆,這時就需要寶媽寶爸細心觀察了,否則當做其他狀況處理會適得其反。
如何針對性緩解,爸媽們都要心裏有數,儘量幫寶寶舒適度過這一時期。
1、口水增多,控制不住
在某個時間段發現寶寶的口水增多,甚至擦掉後馬上又有,如果不及時清理,會浸到脖子上,真是糟心。
不過寶媽寶爸先別煩,恭喜,這是你家寶寶要萌出第一顆小牙啦~
第一顆牙拱出時肯定會刺激到寶寶的牙齦神經,讓唾液腺分泌出更多口水,寶寶還不會吞嚥,自然就往外流。
小貼士:
平時多準備些柔軟的棉布或毛巾,沾些温水擰到半乾,再擦寶寶的口水。
動作一定要輕,避免擦破皮膚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如果皮膚真的感染或潰爛,一定要帶寶寶去看醫生,切不可耽誤。
等到第一顆牙齒“破土而出”,相信寶寶也很快會適應。
2、亂啃亂咬、愛磨牙齦
這個時期寶媽應該會感觸更深,寶寶吸奶時可能不再像以前那麼乖乖地只做吸吮動作,而是用力咬住或撕咬,甚至咬自己的小手、小腳和下嘴唇,以及一切能拿到手裏的東西。
這是由於牙齦要冒牙,引起了極大的不適感和疼痛感。不要責怪寶寶,試着輕輕撓寶寶的唇部,使其張開嘴巴,再用沾着涼水的棉布、紗布等輕輕擦牙牀。
小貼士:
最好準備些兒童用的咬膠、磨牙棒或磨牙餅乾,讓寶寶磨起牙牀更舒適和安全,有助於緩解痛苦和緊張情緒,也讓牙齒長得更好。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寶媽寶爸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衞生,千萬別圖便宜買質量不合格的磨牙用品。
另外,當新牙拱出來後,牙齦可能會發紅、腫起,別擔心,會隨着牙齒正式鑽出而消失。
注意衞生就好,可以試着用煮沸後消毒過的紗布幫寶寶按摩牙齦,緩解不適外加清潔,一舉兩得。
3、寶寶情緒不穩定
是的,寶寶們也有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尤其在出牙階段。大人身體不好都會焦躁,更何況一個小寶寶呢?這時寶媽寶爸的陪伴和安撫顯得尤為重要。
主要指的是煩躁、易怒、不聽話、愛哭還哄不好的那種,甚至影響睡眠。
多抱抱孩子,安撫情緒,適當拿出磨牙用品,抑或帶寶寶玩一些遊戲,散步、看風景也可以轉移注意力。
4、挑食、不愛吃東西
出牙期間寶寶也會對食物產生抗拒狀況,因為吸吮奶汁時會刺痛牙牀,害怕疼痛的寶寶寧願餓着也不想再吃奶。
小貼士:
這期間可以試着調整食物温度,喂些清涼點的食物,或者把奶嘴口擴大一點,以不嗆奶為準,讓寶寶吸吮更輕鬆,實在不行還可以直接用勺子或小杯送喂。
如果寶寶一直抗拒食物,必要時需要看醫生,保障身體健康。
5、腹瀉、壞肚子
部分寶寶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寶媽寶爸別慌張,細細察看寶寶的大便狀態是什麼樣的,便便次數有無增加。
如果發現便便次數雖增加,但水分不多,可以把輔食換成粥、爛麪條、麪糊等易消化的,日常多喝水,及時清潔寶寶的口腔,且注意餐具衞生。
如果寶寶仍然腹瀉,次數甚至超過十次之多,同時便便水分較多,那就需要及時看醫生了。
6、其他問題
另外,寶寶出牙時也會遇到各種狀況,比如牙齒不一定按順序生長,但其實哪顆先長哪顆後長沒什麼關係。
還有些家長擔心寶寶會“暴牙”,那麼最好讓寶寶在兩歲前扔掉奶嘴;
再有,寶寶的乳牙也會遇到壞掉或有齲洞,這時最好及時就醫,以免嚴重,到時侵犯到牙髓(牙神經),疼起來簡直不要太酸爽。
經歷以上這些“磨難”,相信寶寶們的牙齒也已經健康成長出了很多。
不過寶媽寶爸又會面臨一些新狀況,如何給小寶寶新長出的兩排小牙齒做清潔,也是個學問。
03
寶寶出牙後的護理要點:
寶寶進食後和睡覺前,需要及時刷牙。
如果寶寶的牙還沒全長好,那麼分泌出的唾液會起到天然清潔功能,寶媽寶爸們只需要用消過毒的棉籤沾上温水,就可以進行口腔清潔工作。
如果寶寶的牙齒長得基本齊全,可以一手輕輕捏住寶寶的臉頰,將嘴巴打開,看看他的口腔內結構,然後用另一隻手拿着小牙刷以水平橫向的方式將各個面的牙齒刷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