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一個講座中指出孩子的3-6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以及規則意識,最重要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剋制任性”。
而在家庭教育中立規矩也是一個關鍵環節,規矩立好了甚至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同時也是培養好習慣的第一步。不過令很多父母發愁的是,什麼時候立規矩最好,?又該立下哪些規矩?
不僅李玫瑾教授説過,3-6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也表明:“孩子大腦發育和性格的養成在3歲左右已經完成了60%左右,在6-9歲時已經完成了80%左右,由此可以判斷出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在6-9歲的發育成長中取得質的變化。”
不過也有一些父母認為在孩子3歲之前就應該立規矩,雖然不是不可以,但是那個時候的孩子畢竟太小,不是很適合,而3歲後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自主意識,同時語言能力以及大腦發育都有了一定的完善,所以這個時候才是給規矩的最佳時期。
在瞭解立規矩的最佳時期後,我們接下來聊一聊應該給孩子立下那些規矩。
3-6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立下這4個規矩,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
一、公眾場合不要大吵大鬧
在公共場合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小孩子因為父母不滿足他的要求,就又哭又鬧,這樣不僅對大人造成很大的困擾,也會影響周圍的人,所以這個規矩一定要給孩子立下。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在動車上有一個父親因為孩子不聽話、鬧脾氣,擔心影響到車廂上的人,就把孩子帶到了動車車廂沒人的過道處。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父親的素養很高,其次就是感嘆父親父親機智的給孩子立下了規矩,讓孩子知道這是公共場合,不是你鬧脾氣的地方,如果想鬧脾氣就去沒人的地方。
其實立規矩並不是非要寫在書上,最好的立規矩方法就是父母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錯。
二、見到認識的人要禮貌打招呼
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問題,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讓孩子見到老師問好,當然不止是見老師,見到認識的人都應該禮貌的問候一下。
問候的意義不止是加深彼此的關係,還能夠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一個從小就懂禮貌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差不到哪去,當然家長也不用強迫孩子,這樣只會讓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難,有的孩子生性比較慢熱,家長要給孩子一些時間來適應,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三、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東西
之前我家寶寶就跟我説:“在幼兒園有一個壞孩子,他愛翻別的小朋友的書包,找吃的,老師教訓了他,我們也都討厭他,不願意和他做朋友。”當時孩子説完,我就對他説“那你以後可不能做這樣討人厭的行為。”
其實大部分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多半是家長慣的,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蠻橫任性,認為什麼東西都是他自己的。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物品所有權,平時在家裏也要讓孩子養成習慣,要用父母的東西,要讓孩子提前告知,父母同意後才能使用,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知道什麼事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建立了物權意識,避免孩子走到哪裏都招人煩。
4、做錯事要主動認錯
不少孩子孩子犯錯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如何逃避錯誤,就像很多孩子在家裏不小心把東西弄壞了,被家長髮現時,都會選擇説謊,例如孩子把家裏的花瓶弄碎了,可能會説是爸爸乾的或者是貓咪乾的,反正就不是自己乾的,這種情況也是經常能碰到。
其實孩子選擇逃避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所以家長在立這項規矩之後,孩子在犯錯時,家長不要逼迫孩子,而是温和的告訴孩子做錯事情不要緊,還有改正的機會,如果選擇逃避,那麼這個錯就會一直留在這裏沒有辦法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