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臨近,很多考生家長表示考前的這段時間,最愁的是給孩子吃什麼。要不要給孩子補補營養?孩子複習得太晚可以吃夜宵嗎,吃什麼合適?對待中考、高考考生,在飲食上真的需要做特別準備嗎?
今天,小編給各位家長帶來了一些“考前飲食建議”,還有一些營養膳食方案供家長選擇,一起來看看
考前飲食注意事項●
考前飲食特別提醒●
1. 吃好早餐
不僅要每天吃早餐,而且還要吃好早餐。研究表明:吃不吃早餐,早餐的營養是不是充足,會直接影響上午的學習效率,包括短暫記憶力、邏輯思維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2. 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
建議多選用魚蝦、瘦肉、雞蛋、牛奶、豆腐、豆漿等等。這些食物不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還富含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B2和維生素D。
3. 每天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維生素C既可促進鐵在體內的吸收,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可增加腦組織對氧的利用。
4. 適當吃些粗雜糧
如紅豆、綠豆、糙米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和膳食纖維,維生素B1本身對增進食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大腦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使大腦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5.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含的能量比較多,要少用油炸的方式來烹飪食物。如果考慮口味的話,家長可以用煎、煮、蒸、燉等方式,讓營養健康得到保證。
6. “熬夜”複習時可以吃夜宵
考生臨考,晚上覆習一般較晚,加餐也很正常。各位家長在準備夜宵時,要做一些易於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粥、肉絲麪條、蛋花湯、餛飩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吃完夜宵不要馬上讓孩子入睡,睡前吃太多食物沒消化完,睡眠時就會有較多的胃酸通過胃上口的賁門進入食道和咽喉,造成反酸、燒心、咽喉疼痛沙啞等不適。
7. 適時適量喝“提神”飲品
考試前喝一杯茶或咖啡可以讓自己保持清醒頭腦,但晚上覆習時就儘量不要喝了,尤其是不宜喝濃茶、濃咖啡。濃茶及濃咖啡中含有較多興奮神經的茶鹼和咖啡因,引起過度興奮或尿頻會影響睡眠質量。
8. 不可過分迷信“健腦品”
許多家長和考生吃“健腦品”的原因是寄希望於“萬一有作用呢?” 事實上,除了平時刻苦學習和知識的積累,沒有短時間提高智力和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
除了以上這些建議
這3個問題還要多注意
快考試了,考前孩子需要大補,要多吃肉?
很多考生家長會覺得孩子備考太辛苦,應該多吃肉補一補,當然肉類食物可以提供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是身體必需的營養來源。
只是家長們可能忽略了,今年中高考時間在7月份,將比往年考試時氣温要高。由於蛋白質的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會有一部分的熱量在消化過程中被消耗,並通過體表散熱。也就是説盛夏酷暑本來天氣就熱,還吃過多的肉,則會導致由內而外的燥熱不適,可能影響學生冷靜應考。
孩子最近備考老“上火”,應注重哪些食物的攝入?
對於考生來説,所謂的“上火”主要原因是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隱性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的一些炎症反應或不適,如口腔潰瘍、食慾減退、流鼻血、便秘、咽喉腫痛、眼睛乾澀。
除了飲食清淡,不吃過於辛辣的食物和煎炸燒烤的肉類,還要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並且注意多飲水。每天粗雜糧、雜豆類食物佔主食的1/3,如小米、綠豆、紅豆、紫米、薏米等B族維生素豐富、膳食纖維含量高的粗雜糧和山藥、芋頭、土豆等薯類;適當多吃富含核黃素、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的深綠色、橙黃色的蔬菜,如菠菜、油麥菜、西蘭花、小白菜、胡蘿蔔、西紅柿、南瓜等。維生素C豐富的菠蘿、芒果、獼猴桃、聖女果、櫻桃每天也要吃200~350g,對預防“上火”也有幫助。
冰鎮西瓜、冷飲雖然很解暑,但也不適合多吃!
最近正是大批西瓜上市的季節,但是考生不宜吃得過多。西瓜有利尿作用,吃得過多引起尿頻會讓考生過於緊張、並影響答題思路。尤其是吃較多的冰鎮西瓜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是嚴重腹瀉。
除此之外,冰礦泉水、冰糕、冰淇淋等冷飲也要適當規避,考試那幾天能不吃就不吃了。
健康營養食譜推薦●
各位考生學生家長,
現在是不是不用愁孩子的飲食問題啦?
疫情期間,
咱們給孩子做好“後勤服務”的同時,
也要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去超市等地買新鮮蔬果的時候,
也要進行自我防範
北京市疾控中心等部門總結了去超市的安全細節,以下10條建議也值得家長們一讀再讀:
1. 購物前列好購買清單,不在超市、市場內閒逛閒聊。
2. 儘量避開人多擁擠的時段去超市,選擇通風好、人流少的商場或超市。
3. 自備購物袋,減少與公共設施的接觸。
4. 最好選擇步行、騎行、自駕車,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共享單車時,注意對車把手、車座等部位消毒。
5. 在超市、市場內全程佩戴口罩,並避免用手觸摸口罩外側。
6. 需轉換樓層時,首選爬樓梯,其次是扶梯,儘量少乘坐箱式電梯。
7. 選購時可以佩戴一次性手套,或將超市的小購物袋套在手上挑選。
8. 避免扎堆選購,與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9. 購買足量,減少購買頻次。
10. 儘量使用移動支付,減少現金結算。
來源:河南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