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家有男孩的爸媽,都會多多少少羨慕那些生女孩的爸媽,因為男孩小時候性格活潑好動,又愛出去“野”,遠沒有女孩好帶,女孩通常文靜、乖巧,比較聽話,讓爸媽省心不少。
爸媽都希望孩子能安分些,最好能像女孩子一樣,好管理,好引導,可每個孩子天性不同,大多數孩子還是精力旺盛,喜歡到處“出去浪”。那麼愛“出去浪”的孩子,和愛“宅在家”的孩子,將來哪個更有出息呢?
兩姐妹性格截然相反,長大後的差異天壤之別
茜茜和瑩瑩是一對錶姐妹,兩人出生就相差2個月,從小就在一起玩,兩家人關係也走得很近。
茜茜性格活潑外向,頗有些男孩子氣,長輩們總説她太“鬧騰”,一點不安分。上了學,茜茜對學習也不大上心,一直在中等生的行列裏,不上不下。平時週末,別人都在家乖乖寫作業,她卻總吵着要去這兒去那兒玩,學校有什麼活動,她都積極參加,還經常和一幫男生打成一片,反而沒幾個女生朋友。
瑩瑩則完全相反,她是那種長輩們眼中典型的“乖乖女”,平時就愛宅在家裏看書刷題,和同學們相處也很難融入集體中。從不愛與人交流,喜歡獨處。學校組織什麼活動,她都害怕出糗,能躲就躲,做什麼都不上心。
小時候,家裏的親戚們都説,茜茜整天就知道瘋玩,學習不上進,將來很難有大出息。瑩瑩一看就是塊學習的料,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給父母爭氣的。
但兩個孩子後來的發展軌跡,完全出乎大人們的預料。
茜茜考上的雖然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但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攢了不少社會經驗,從小養成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讓她在實習中敢於出頭,為公司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很快就成為正式員工,開啓了職業上升通道。
而瑩瑩從小懦弱膽小,考上了名牌大學,還秉持着小時候的那套思維習慣,愛在宿舍裏宅着,什麼社團都不參加。只要生活中遇到點挫折,就打電話向媽媽哭訴。找工作時碰了兩次壁,她就不敢再嘗試了。只好回老家,讓親戚安排進了一家銀行工作,由於工作上沒什麼表現,性格也不招人喜歡,受到同事排擠,很快就從單位裏辭職了。
為什麼“出去浪”的孩子,比“宅在家”的孩子混得更好?
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都各有千秋,沒有好壞之分,但喜歡“出去浪”的孩子,比“宅在家”的孩子,在集體中往往會融合得更順利。
1)口才好:人際交往能力強
喜歡出去浪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玩耍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人際交往的過程,會碰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通過與其他人的碰撞,學習如何跟不同的人溝通,鍛鍊了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容易被別人瞭解和接納。
2)心態好:面對困境樂觀豁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現實生活中,逆境才是常態,順境才是偶然。喜歡出去浪的孩子,從小就練就出了一副“厚臉皮”,遇到些磕磕碰碰,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心態豁達,面對困境逆境,抗壓能力比較強。
而不愛與人交流的孩子,通常是小時候在社交方面受過挫折,卻沒有父母及時給予科學的引導,導致日後進入陌生環境會特別難適應,抗壓能力差,比較依賴父母。
3)機會多:解決問題能力強
喜歡出去浪的孩子,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抱怨,而是如何解決問題,直面困難,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會特別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因而機會也會更多。
而喜歡宅的孩子,是長期在温室裏曬太陽的花朵,沒親身經歷過什麼風雨,等到被移出温室了,得從頭學習,這個時候已經很難適應外面的世界了。
抗壓能力是立足社會剛需,應是性格塑造的重點
李玫瑾教授説,性格塑造中,抗壓能力應該是一個重點。現在的孩子遠沒有以前的孩子“能扛事兒”,稍微有點不順心,首先想到的不是面對,而是逃避。學習又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出去浪”,很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出去闖一闖看一看,有點娛樂時間就愛“宅在家”玩遊戲看電視,導致心理脆弱,沒有支撐力。
作為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可以通過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繪本,用充滿同理心的故事,幫助孩子認識挫折,感受挫折,學會如何面對挫折。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