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BS新技術將痙攣性斜頸“正”過來

腦深部電刺激術(俗稱腦起搏器手術,簡稱DBS)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項神經外科新技術,通常用來遏制中晚期頑固性帕金森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碩士生導師、副主任醫師朱敏偉在黑龍江省最早開展這項DBS手術,迄今已為130餘例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在此基礎上,他還踔厲奮發,勇於探索,率先將DBS技術拓展到藥物難治性癲癇、梅傑綜合徵、特發性震顫和痙攣性斜頸等疑難雜症的治療上,創造了全省多項“第一”的好成績,為許多絕望的病人點燃了“希望之燈”。

李女士患的是啥怪病

今年50歲的李女士,2年前開始得了一種怪病,自己的脖子連同頭部好像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暗中操控,頸部肌肉總是不由自主地收縮,並往右側扭轉和傾斜,根本無法控制;同時還伴有肩部劇烈的疼痛感和酸脹感。最初她和家人以為只是疲勞過度,休息幾天就能糾正過來。可隨着時間推移,這種窘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脖子越歪越厲害,只能不斷地靠外力來“糾偏”,以至連走路都異常艱難,一不小心就會撞到東西。李女士倍受打擊,四處尋醫問藥,最後被確診為痙攣性斜頸。

診斷明確後,李女士遵照醫生建議,每日堅持服用鎮靜催眠類、抗膽鹼能等類藥物,並定期注射肉毒素,但收效甚微。之後不久,她輾轉於多家醫院,陸續接受了神經切斷、肌肉切斷術,甚至開顱做了選擇性神經根切斷術,這幾次手術在李女士的頸部留下了三道不同長短的疤痕,然而術後頸部仍然向右側屈,沒有任何好轉。半年前,她在家人陪同下住進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接診醫生朱敏偉副教授詳細分析了她的病史,認為植入腦起搏器有望解決這道難題。在徵得病人和家屬的同意下,朱敏偉團隊為她實施了黑龍江省首例斜頸DBS手術。結果術後6個月,經過一段時間的電刺激和參數的調整,不斷對其神經核團功能做出調節,患者“右傾”的脖子終於被“扶正”了,完全恢復了正常水平,讓原本鬱鬱寡歡的李女士重拾起人生的自尊和信心。

“歪脖子”的成因是什麼

朱敏偉副教授解釋,痙攣性斜頸,老百姓俗稱“歪脖子”,是臨牀上最常見的局灶型肌張力障礙,以頸部肌肉不自主收縮導致頭頸部運動和姿勢異常為特徵,表現為一側頸部肌肉產生攣縮或頸椎發育畸形,誘使患者頭部歪向一側,同時還有程度不一的頸部活動受損。其中先天性肌性斜頸多見於小兒,是由於一側頸部胸鎖乳突肌纖維、攣縮釀成的;而痙攣性斜頸多見於成人,是侷限性肌張力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定為一種錐體外系疾病,意思是是頸肌受到中樞神經異常衝動引起的不可控制的痙攣或陣攣,從而使頭頸部向一側痙攣性傾斜扭轉,繼而帶來了多動症狀和姿勢異常。

痙攣性斜頸不僅給病人造成難看的姿勢和肌肉、骨骼的疼痛,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力;而且由於久治不愈並破壞正常外貌,讓患者十分痛苦,倍感焦慮和抑鬱。朱敏偉指出,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皮層-基底節-丘腦-皮層環路抑制性神經元功能紊亂有關,目前認為是一種“神經網絡功能障礙疾病”。流行病調查顯示,痙攣性斜頸的人羣已絕不在少數,其發病率約為9/10萬,好發於30-40歲左右,女性的發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絕大多數病例為特發性,約有12%的病例呈現家族遺傳史。

DBS證實療效長期持久

朱敏偉醫生介紹,根據痙攣性斜頸累及不同的肌肉,可分為側傾、旋轉、前屈、後仰等4種類型(如下圖1)。當前對抗痙攣性斜頸的手段主要有三大“法寶”:一是用藥干預,但迄今尚無特異性藥物,只能緩解部分症狀,整體療效不佳,且長期服藥所致副作用甚大,患者往往難以忍受。二是局部向受累肌肉內注射肉毒素,來降低肌張力和緩解痙攣,而療效只能維持3-6個月,此後需重複注藥,後期因產生抗藥性使肉毒素失效。三是施行周圍神經切斷和肌肉切斷術、硬脊膜下脊神經根選擇性部分切斷術等外科手術,前者術後容易伴發側枕部皮膚麻木、肩痛等不良反應;後者經常釀成同程度轉頸、聳肩無力、吞嚥困難等併發症。

用DBS新技術將痙攣性斜頸“正”過來

圖1 痙攣性斜頸的臨牀表現

與上述療法相比,腦深部電刺激DBS術已經取代神經毀損術和選擇性周圍神經離斷術,成為頑固痙攣性斜頸手術治療的重要手段。朱敏偉醫生解釋説,術中向腦內神經核團植入電極,電極末端觸點釋放電子形成電場(圖2),使神經網絡的可塑性發生變化,讓斜頸患者收穫長期“紅利”。實踐證明,DBS具有可逆性、可調性、微創性的技術優勢,遠期效果肯定。國內外研究顯示,腦起搏器的療效能可維持在10年以上,乃至更久;國外學者也報道植入DBS對於斜頸症狀的改善率高達60-70%左右。

用DBS新技術將痙攣性斜頸“正”過來

圖2 腦起搏器工作示意圖

如何保護脖頸有“攻略”

對於長期受痙攣性斜頸困擾的病人,朱敏偉建議在疾病初期或接受手術之後,需要儘早開展康復功能鍛鍊。具體方法為:一是讓患者站在鏡子前,主動或由他人協助將頭部轉到正中位置,為了防止頭部不由自主地傾向一側,卧牀時要在頭部兩邊墊上軟枕或沙袋,將頭部固定好,必要時可用頸託來固定;二是選擇一把帶靠背的椅子,讓患者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雙腿略外展,雙手輕放於大腿上,練習穩妥端坐。三是站在患者背後,雙手將其頭部儘可能轉向健側並保持中立位,直到不能耐受為止,每次訓練3-5次。

通過長期、有規律的功能鍛鍊,可幫助改善病人頸部肌肉的活動狀態,有效緩解痙攣並減少發病次數。伴隨着鍛鍊的程度不斷深入,其頭部旋轉的角度有望逐漸增大,直到自身能夠自主控制頭部位於正中位,最終恢復正常的形象。

那麼,怎樣才能預防痙攣性斜頸呢?朱敏偉醫生介紹説,因痙攣性斜頸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目前尚無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有條件者,每年要定期到醫院常規體檢,因為前庭功能障礙異常也會誘發斜頸的形成。同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温和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騎單車、打太極拳等。尤其是在嚴冬出門鍛鍊時,應添加保暖衣帽,注意不被風吹雪淋,在家時不可用冷水洗臉洗手,杜絕寒冷不必要的刺激。

朱敏偉還建議,患有痙攣性斜頸的人,一定要保持心態平和,不急不躁,養成午休及早睡早起的習慣,不讓大腦神經過度興奮。同時還要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學會分散注意力,多與親朋好友溝通和交流,以減緩因心理疾患助長痙攣性斜頸發病的勢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85 字。

轉載請註明: 用DBS新技術將痙攣性斜頸“正”過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