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於網絡
—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相較於隔輩親,父母對孩子的愛裏面還夾雜着教育和期望,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希望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前途了。
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有些父母喜歡用“棍棒教育”,覺得對孩子嚴厲一些,要求高一些會讓孩子更有出息,更不敢懈怠。
還有些父母選擇溺愛,可能這個孩子得來不易,所以父母心疼還來不及,即使孩子犯錯了也不捨得批評,久而久之,孩子被嬌慣得沒有禮貌,沒有素質,更不懂得感恩。
不管是棍棒教育還是溺愛,無疑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前者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懦弱的心理,後者則容易讓孩子失去分寸感,將來到了社會上也會不適應。
真想讓孩子更有出息,聰明的家長懂得要對孩子經常説三個詞,且越早越好,對孩子來説受益終身。
我愛你
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有一條很難跨越的鴻溝,我們稱之為代溝,很多家庭裏面的親子關係就被這條代溝阻擋住了親近的步伐。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主見,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再像小的時候那樣依賴自己了,他甚至學會了頂嘴,或者跟家長對着幹。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利用家長的威嚴去震懾孩子,想讓孩子迴歸到曾經聽話的狀態。
只是,孩子聽話就真的是好事嗎?一個什麼事都聽父母的孩子,往往容易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將來長大了還是習慣性依賴父母,顯而易見並不利於他獨自適應這個社會。
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藏在行動裏,即使包辦了孩子的事情,出發點也是愛,但如果家長嘗試經常對孩子説“我愛你”,簡簡單單三個字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能量和鼓舞。
很多人都説過,中國的父母很吝嗇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覺得很害羞,不好意思説出口,但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對孩子説“我愛你”的習慣,父母會發現跟孩子之間出現代溝的幾率就會小很多。
一個能夠經常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孩子,會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甚至沒有這段讓父母頭疼的時期。
因為父母的這句話給了孩子巨大的安全感,也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會讓孩子有心裏話也願意跟父母説,而不是用敵對的情緒去面對父母。
本着因果循環的關係,孩子也願意將這份表達愛的方式傳承下去,他在日後婚戀,教育下一代的時候,也會學着父母的樣子,經常説出心裏的愛,整個家庭的氛圍也就會更加温馨健康。
你很棒
朋友家的孩子是男孩,初中的年紀,正是叛逆的時候,朋友這個父親做的其實讓他很沒有自信,因為他覺得兒子越來越難教育了。
孩子小的時候一看見他發脾氣,嚇得不敢吭聲,他怎麼説,兒子就怎麼做;可是現在兒子大了,他還沒等發脾氣,兒子的脾氣就先起來了,比他還有理的樣子。
直到有一次,兒子因為考試沒考好被他痛罵了一頓之後情緒失控,説出了這麼多年來對他的感受,才讓朋友徹底醒悟,原來這些年他對孩子的打擊和貶損對孩子來説有多難接受。
孩子是需要鼓勵的,就像我們每個成年人一樣,誰都不願意經常聽到否定自己,貶低自己的話,我們都願意聽温暖鼓勵的話,當得到肯定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做得更好。
對孩子也是同樣,父母經常對他説“你很棒”,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哪怕孩子這次得到的成績也許並不好,但是這三個字卻讓孩子免去了害怕得到批評的擔憂,而是會用更輕鬆的心態去好好備戰下一次。
可見,父母對孩子多鼓勵要遠遠好於批評,因為批評過甚的話不僅不利於孩子進步和成長,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嚴重的叛逆心理,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
我相信你
還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單親家庭裏,父親每日下班到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又忙又累的他無暇照顧兒子,幸而,兒子很懂事。
一天下了夜班後,父親疲憊地回到了家裏,剛要躺在牀上,卻發現被子下面是一盒泡好了的泡麪,因為沒注意,泡麪全都灑在了牀上,氣急敗壞的父親拽起兒子就揍了起來。
兒子哭着對父親説,他是怕父親回來餓肚子,所以提前給泡好了泡麪,因為怕涼了,所以放在被子裏暖着。
聽了兒子的話後,父親的眼眶濕了,他感動兒子對自己的好,也後悔沒問清楚就打兒子。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這位父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任,一旦出了問題,第一時間就是責罵甚至是毆打孩子,而不是選擇相信孩子,站在孩子這邊給他支持。
對孩子來説,父母本應是他最信賴的人,如果父母不信任他,在他最無助的時候質疑他,批評他,那麼對孩子的心理就是巨大的傷害。
反過來,父母如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或者孩子需要的時候,經常對他説“我相信你”,那麼孩子的心裏就會更有底氣,也會變得更勇敢,因為他知道,父母永遠都是他的後盾,即使將來受到質疑或者否定,孩子也不會輕易放棄。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甚至可以説學無止境,在孩子成長的同時,其實家長也在成長,因為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的孩子什麼樣,也就映射了他背後的你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如果期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父母首先要提升自己,先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同時也要注意跟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態度,才會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