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胃,養出來!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説法。中醫常説“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

好脾胃,養出來!

為何脾胃虛易生病

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説。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中醫説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裏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谷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谷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説“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

脾胃不和寫在臉上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

面色 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慾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

口唇 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説,唇色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脱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

睡覺流涎 《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嚥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

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

養護脾胃怎麼做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

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温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文: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孫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健康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4 字。

轉載請註明: 好脾胃,養出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