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了孩子一生的5個壞習慣,第1個就中槍了……
知乎上有人問: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難?
這句話獲得13000多個回答。高贊答案中,不乏惡劣的“泄恨”方式。對那些“熊孩子”,咬牙切齒的大有人在。
所有的行為皆來自習慣。拿破崙曾説過:成功和失敗都源自你所養成的習慣。
可以説,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快樂;壞習慣則可以使孩子的一切努力變成徒勞,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
1
孩子容易養成哪些壞習慣?
亂髮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小,發點脾氣沒什麼,只要孩子一鬧,立刻讓步。但如果孩子養成了隨時發脾氣的習慣,長大後容易成為脾氣暴躁易怒、自私偏激的邊緣性人格。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被兒子扇了多個巴掌後,選擇了直接報警。
民警到來之後,男孩不僅沒有害怕和羞愧,竟然雙手叉腰,理直氣壯地和民警對峙:
“‘他媽的’是學校常用語,這個沒辦法,我改不了了!還有更難聽的呢,説出來不好。”
“她太囉嗦了,我忍不住就想打她。”
言外之意,自己沒罵媽媽更難聽的,已經是口下留情了!媽媽“囉嗦”,就該捱打!
面對如此囂張跋扈的熊孩子,民警批評教育了他,並要求父親好好管教兒子。
沒想到,父親竟然這樣回應:
“他還是個孩子,這是我們的家務事,不需要民警幫忙教育了。”
很多孩子一旦犯錯,有些家長就會拋出一句“他還是個孩子。”
從出生那刻起,孩子就是全能自戀者,世界以我為中心,必須無條件滿足我的要求。若一直把他當孩子,那他就永遠是個“孩子”:不思考行為的結果,更沒有承擔後果的責任。
霸道任性沒教養
微博曾流傳過一則新聞:重慶的程小姐,提着蛋卷去上班,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過來討要。程小姐還沒反應過來,男孩就直接伸手抓蛋卷了。
知乎上很多人説的“熊孩子”,大多就是指這樣的孩子。沒有教養,沒有界限,霸道任性,想要什麼就要什麼。
許多人説孩子小、不懂事,要原諒他們。可是,“熊孩子”就可以任性妄為嗎?
2004年,黑龍江通河縣某山村,一名13歲男孩強姦了一名14歲女孩。報案後,由於未到法定刑事責任,法院只判男孩賠償女孩醫藥費,男孩很快被放了出來。一週後,男孩夜闖女孩家中,將女孩的母親活活捅死,足足捅了19刀。
惡魔的種子,若是種在霸道任性的孩子心裏,隨時可能發芽。
頂嘴耍賴
2017年春天,16歲男孩小健因糖尿病不幸去世了。
糖尿病本不會致命,只要遵醫囑用藥就可以。但小健不喜歡打胰島素,每次父母要求他打針,他就頂嘴耍賴,據理力爭不打針。最後父母拗不過孩子,同意孩子停藥。
半年後,孩子突發急性併發症而死。此時的父母痛不欲生:爸媽很後悔,愛你變成害你……
在原則性問題上,我們需要有堅定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胡鬧要承擔後果,頂嘴耍賴是沒用的。
前不久,廣東湛江雷州市一男孩對父母説自己考了700多分,考上了清華,並拿出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他們去查成績,才發現原來兒子並非“學霸”,只考了235分。
後來當地鄉政府回應,這個孩子其實一直都在欺騙父母,以此來要生活費,高考後又欺騙父母説考了700多分,可以上清華。
作為父母,不只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更不是將孩子只丟給學校,給點孩子生活費,其餘什麼都不管,孩子説啥就是啥,甚至還學會了撒謊。
磨蹭拖拉
許多孩子愛磨蹭:起牀磨蹭,吃飯磨蹭,睡覺磨蹭,做什麼事都磨蹭。
快點起牀了,上學要遲到了;
快點吃,飯都涼掉了;
快點睡覺啦,明天上學起不來了;
作業怎麼還沒有做好啊?
你看你,出門都説了20分鐘了,你到現在衣服都沒穿好。
磨蹭的最大原因是沒有時間觀念。缺乏時間觀念的人,做事往往心不在焉,時常半途而廢,有始無終。
每年的中高考,很多學子因為遲到一兩分鐘,被拒之考試門外,錯失一年的努力。
無論什麼原因,往往不經意間的習慣,讓自己與成功錯失交臂。
磨蹭拖延讓孩子缺乏創造力,越來越不自信,同時對事物缺乏興趣,對要做的事情輕易放棄,甚至會產生厭學等現象。
有暴力傾向
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兒,和同齡人玩耍時總喜歡動手抓人或者掐咬;有些孩子行為比較粗魯,一言不合就動手,孩子的這些暴力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適時引導讓孩子糾正改善。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10歲的男孩揮舞着拳頭,一拳又一拳地打在母親的頭部。
2
孩子為什麼會有壞習慣?
俞敏洪説:
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家長的問題。正是一直標榜着愛孩子的我們,讓孩子養成那些影響一生的壞習慣。
1、父母的負面影響
我們是什麼樣,孩子也會成為什麼樣,正如那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心理學家班杜拉有一個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
在實驗中,班杜拉讓介於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分組,分別觀看同性和異性成人毆打一個波波玩偶。
成人當着孩子的面,坐在波比娃娃身上,一邊擊打一邊謾罵,然後把它拋向空中,並反覆踢來踢去,持續10分鐘後,成人離開,把孩子一個人留在房間裏。
波波玩偶實驗:成人示範攻擊行為
令人震驚的是,孩子們隨後做了和成人一樣的動作,對波比娃娃拳打腳踢。
研究顯示:
男孩平均表現出104次暴力行為,女孩48.4次;
男孩的身體攻擊傾向更為明顯;
相比異性,孩子更樂於模仿同性成人的行為。
換句話來説:父母現在的模樣,就是孩子長大後的標杆。
當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經常目睹父親對母親的謾罵和毆打後,就會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暴力是被允許的,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説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2、父母教育的缺席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母親教育缺失時,孩子容易焦慮緊張、優柔寡斷,人際關係往往處理不當。父親教育缺席時,男孩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等;女孩則容易產生早熟、“大叔控”心理。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教更為重要。有研究發現: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來自無父家庭,90%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
成龍曾説:房祖名抱怨我從來沒去學校接過他。一天我終於有空了,跑去他學校門口等,卻沒有等到他。後來才知道他已經升中學了,而我去的是小學。
後來房祖名沾染上了大麻,成龍後悔不已:“我不是一個好爸爸。”
於是,他決心要改變自己,試着做個好爸爸。
我們常常以為,愛孩子就應該給他一切。
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可謂是天之驕子,最後卻深陷牢獄之中。有人問李雙江,孩子做錯事懲罰嗎?
李雙江説:“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説,我們只是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錢文忠説:“我們對孩子沒有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教育界有這樣的一句話:“那些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時候家長對他們太過千依百順。”
3
如何改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鏡子是誠實的,能清楚地映射出我們為人父母的一切。
所以,最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
所有的親子關係,都應該建立在愛與接納的基礎上。
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有的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情緒要宣泄,他們需要表達,但不知道如何表達,於是常以發脾氣的形式顯現。
心理學家李子勳説:孩子的需求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愛發脾氣的孩子是因為內心沒有被看見,不被理解,不確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前段時間,27歲剛剛博士畢業的張霽,因為入選華為“天才少年”並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受到全網矚目。
他就讀的本科院校,原本是一所三本大學,還是一所民辦高校。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還是他高三複讀了一年的結果。
正如張霽回應媒體時所説,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型選手,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己後天的努力,也和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影響息息相關。
如果張霽需要買一個什麼東西,父母不會一下子讓他輕易得到:
“比如,有個東西100元,爸爸會出95元,另外5元讓我自己去賺。”
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讓他成為了獨立有主見的人,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標奮進,最終不負眾望脱穎而出。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説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性格和靈魂的獨立,才是一個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實力。
以身作則
最近湖南的一對學霸雙胞胎火了。
2020年高考放榜,湖南慈利縣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分別以687、685的高分被清華、北大錄取。
人人高喊“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年代,他們用自己的成績和實力證明了:
貧寒是不能阻擋成功的。
趙稞和趙棣的好成績,有與生俱來的天分,有自己的刻苦和自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人,那就是兩人的父親。
大山裏的孩子沒有別的出路,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三年時間裏,每個週末趙忠其都會從農村趕到縣城,與孩子交談,瞭解他們的想法。
當孩子表示壓力大的時候,父親只有一句話:“挺住,這三年你們必須挺住。”
抱着這樣樸實而堅定的信念,父親一直在背後默默地為孩子助力。
“只要父親在,我們便感覺身後有了依靠。”
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奇蹟,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也是孩子的起點。
家教,貴在自教,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託底,永遠是孩子觸底反彈的底氣。
不嬌慣、不溺愛
我們願意傾盡全力愛我們的孩子。但愛並不等於溺愛。
前不久,一個熊孩子在小區用水槍射人,射到了另一個孩子身上,把人家衣服全弄濕了。
另一個孩子父母便朝着四周問了一句是誰射的。
沒想到,熊孩子的家長卻發起飆來:
“打到你家孩子怎麼了?你這是什麼態度?他還是個孩子,誰讓你家孩子站這裏礙事的?”
視頻被傳到網上後,引來了軒然大波,很多網友對熊孩子家長的態度議論紛紛。
本身,孩子玩水槍,不小心射到別的孩子,道個歉其實並沒有什麼。
然而,家長的囂張態度卻給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
要知道,孩子犯錯後,父母的態度,影響着孩子對錯誤的認知程度。
父母對孩子護短,會讓孩子愈發地有恃無恐,可能會失去對規則甚至是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份“毒藥”,害孩子於無形中。愛與教育,需要掌握好尺度來平衡。
多讓孩子參與家務
家務勞動既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又能讓他們理解父母的辛苦,培養責任感。
五年前,有一則新聞震驚網絡:
一位留美雙料女博士,因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極度缺乏,被企業辭退後無法繼續申請簽證延期,最終淪落街頭,被遣返回京時,隨身攜帶的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片。
這位來自大西北的女孩,是一名妥妥的學霸,從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北大畢業後又一路讀到博士後。
面對詢問,女孩反覆説着一句話:“除了學習,我什麼都不會。”其父母也坦言,從不曾讓女兒做過任何家務。
現實是殘酷的,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無法與人交際的成年人,即便是天才學霸,也不會被社會接納。
每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雙不願離開的手。
良好的習慣是美好人生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4
如何培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 = 後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
在這裏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式: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舉例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如培養孩子愛畫畫的習慣,今天叫他畫一隻小兔子,明天畫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畫青草或草地,後天在草地上畫幾朵花,再後天在天上畫白雲太陽。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畫畫的好習慣就自然的養成了。
克服壞習慣怎麼用減法: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
一位細心的朋友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
朋友看在眼裏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朋友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鬆做到了。
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
孩子的每一個習慣裏,都隱藏着我們的影子。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正確努力。願我們,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
願我們的孩子,都擁有一個美麗圓滿的人生!
-end-
▍來源:網絡。本公眾號尊重原創,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