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腦和心靈做個按摩

給大腦和心靈做個按摩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先生説 (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創業邦經授權轉載,頭圖來源圖蟲創意

在之前的文章如何從壞心情中走出來?裏,我講到一個有效的做法:「回血清單」。

很多時候,當我們感到疲憊時,或是狀態不佳、處於壓力之中時,強行去給自己太大的任務和負擔,要求自己去行動,並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會讓我們不堪重負。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什麼呢?打造一份屬於自己的「回血清單」,從這些簡單、紮實的小事裏面,切換腦子,恢復精力,快速獲得成就感,為我們的行動提供支撐。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用寫作的方式,給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按摩,幫助自己消除疲勞、克服壓力,恢復激情和動力。

不要覺得「寫作」是一件很麻煩、很複雜的事情,實際上,它可以非常簡單 —— 幾句話或幾行字就足夠了。重點在於,通過表達和抒發,來理清我們的思路,讓我們的感受和想法有一個宣泄的出口。

因此,今天我會分享4個「按摩術」,不僅僅在感到壓力的時候可以使用,平時也可以用。能夠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整理大腦、撫慰心靈,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狀態,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壓力。

請大家不要把它們想得太複雜,從最簡單的做法開始就可以。只要你去行動,它就是有效的。

1. 學習紀要

瞭解我的朋友會知道,我非常崇尚一個做法,就是通過輸出去學習。

這裏的輸出,不是説你一定要寫文章、做視頻給別人看,而是指:當你通過學習和思考解決一個問題之後,試着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把這個問題寫下來,理清楚。

這個方法叫做費曼學習法,是我踐行了許多年的習慣,也是我學習和整理知識體系的秘訣。

它的作用在哪兒呢?當我們去學習一個主題、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們往往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脈絡,因此這時我們對信息的接收和儲存,往往是碎片的、無序的。外在的信息跟內在的想法雜糅在一起,難以理清內在的邏輯關係和順序。從而,即使我們能把問題解決掉,但卻很難真正理解它。

因此,這個方法的實質,就是強迫我們去從頭按照順序捋一遍脈絡,把所有的信息和想法理清楚,分清楚哪些有效、哪些沒用,哪些正確、哪些錯誤,把它們按照邏輯關係擺正,順好。

舉個例子:比如我想弄清楚一個理論,我可能會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去查閲文獻,最終明白這個理論大致是什麼意思 —— 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副產品,比如:

  • 這個理論提出的背景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

  • 有哪些在它前面的理論,為什麼它們被拋棄了;

  • 這個理論有哪些支持的證據,有哪些反駁和質疑;

  • 這個理論能解釋哪些現象,理論跟現象之間的邏輯鏈條是什麼……

由於我查閲跟整合資料是碎片化的,因此這些信息也是碎片化的,如果不去整理的話,它們就會零散地堆積在大腦裏,難以被有效地調用,最終就會慢慢軼失,只留下「這個理論大致是什麼意思」的模糊印象,這就非常可惜。

因此,我一般會怎麼做呢?我會在查閲資料的同時,把所有這些信息收集起來,再找時間寫一段幾百上千字的短文,把這些信息整體捋一遍,去蕪存菁,講清楚我對它們的理解和認知,把它們變成這個理論附屬的一頁筆記。

再比如説:我想了解一個技術問題,前前後後諮詢了幾位專業人士,得到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這時,我也會寫一份簡單的紀要,把我跟他們溝通過程中的要點記錄下來,以這個技術問題為核心,整理成一份簡單的備忘錄。

又或者,電腦出問題了,我嘗試了好幾種方法,最終順利解決,我也會順手把我用了什麼思路、採取了什麼行動、最終結果如何等記錄下來,形成一個實踐案例。

也就是説,這個方法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不斷地去優化我們大腦儲存信息的方式,讓信息更簡潔、更有序。唯有如此,它們才能成為我們真正的知識。

很多同學可能看到「寫一段短文」就開始發怵,但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因為信息其實都是現成的,你要做的只是把它們按照邏輯關係整理好,相當於擺積木而已,非常簡單。

在這個過程中,你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假設,對這些信息作出自己的評價和思考 —— 這些,才是你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能夠留下的、對你最有價值的沉澱。

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每週抽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花上半小時到一小時,把你學到的某個知識點,或者解決某個問題的歷程,簡單地、清晰地寫下來。內容可大可小,哪怕小到解決一個生活上的問題,也可以寫下來。讓自己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路是什麼,採取了哪些行動,獲取了哪些信息和知識。

這可以有效地降低大腦的熵,讓你的思維更有序、更系統。

2. 情緒日記

最近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不少朋友可能比較容易困在負面情緒裏面,難以調整狀態。

這時,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寫情緒日記。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很小題大做:情緒調整一下就好了,有必要這麼隆重地去對待它嗎?但其實,寫情緒日記,最核心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自己從情緒中脱離出來,而是讓自己在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場景時,能夠更有效、更冷靜地去應對。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不對自己的情緒做分析和總結,而是任由它產生、再調整,那麼,你就相當於一次次地反覆強化這種應對模式,告訴大腦「你的做法是對的,請保持」。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件時,你就依然還是會陷入負面情緒之中,需要花費寶貴的精力去掙脱出來、調整自己。

那麼,怎樣做情緒日記呢?

一個簡單的模板是這樣:

  • 我剛剛產生了一種什麼樣的情緒?

試着給它命名和分類。比如:悲傷,焦慮,緊張,沮喪,煩躁……

  • 我感覺怎麼樣?

試着描述我身體上所感受到的變化。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精神無法集中,腦海裏總是閃過不好的後果,一遍遍地反覆去想對應的畫面……

  • 導致產生這種情緒的外部事件是什麼?

記錄下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試着把它講清楚。

  • 我對這個事件的解讀/擔憂是什麼?

試着把你的想法鉅細靡遺、不留餘地地寫下來。注意,這可能是許多人難以直面自己的一個環節,因為會涉及到很多你不願意講出口、寫下來的隱憂,但沒有關係,試着傾訴出來,你會感到如釋重負。

  • 換一個角度,我可以怎樣去理解這件事?

這一點怎麼理解呢?簡單來説:如果不去考慮第四點,我還能為這件事情,找到什麼其他的解讀或理解?把你能想到的都寫下來。

通過這種方式,對這個外在刺激進行認知重估,從而改變大腦根深蒂固的負面反應。

  • 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可以做些什麼?

這裏可以填上你給自己的小提示,比如:詢問對方自己是否正確理解了對方的意思;把這份日記拿出來看一下……諸如此類。

這一點主要是方便給大腦一個「腳手架」,當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大腦可以有一個能夠依賴的反應,而不是按照原本的直覺反應去應對。

這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情緒日記流程。一開始可以簡單一點,用一兩句話,甚至幾個詞去記錄,這樣一次下來只需要幾分鐘。慢慢地等熟練了,可以再做得詳細一些。

然後,當遇到負面情緒時,告訴自己:我有一個完備的情緒工具箱,可以給我強有力的支撐,幫助我接納和掌控自己的大腦。

重點是什麼呢?是培養起自己用理性去思考和分析情緒的習慣,通過這種方式,讓情緒成為一種可控的因素,而不是任由它主宰你的思維。

3. 成就記錄

我在之前的文章裏講過:許多人缺乏行動力的根源是什麼呢?在於兩方面:

一方面,對未知的威脅和挑戰過度誇大,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另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容易喚起失敗和挫折的回憶,從而難以鼓起勇氣去克服困難。

要克服第一點可能不是很容易,但第二點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做法去改善的:那就是強化我們的「內隱自我」。

什麼是內隱自我?就是針對某一類場景,「我」過往的種種感受、記憶和經驗,它們共同構成了「我能做什麼」「我擅長什麼」的內在暗示和體驗。

如果你的內隱自我裏面充斥着失敗和挫折的感受,那麼,當你面對新的、相似的場景時,它們就會喚起你不愉快的記憶,從而調動起你的情緒反應,讓你下意識地選擇排斥、逃避和恐懼。

所以,一個好的方式,是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地去豐富、充實和強化內隱自我,讓它充滿更多的正面信息。

具體而言可以怎麼做呢?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定期記錄下一段時間裏面,我「做對了什麼」。

注意這個過程要儘量詳細,最好能夠把自己面對的場景、採取的行動,以及良好的反饋都記錄下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今天和朋友某某聊天,他向我吐槽了最近生活中的一些煩惱,我敏鋭地注意到,這些事情的背後其實折射出他對自己的不夠滿意,於是我從這方面出發,給了他一些鼓勵和肯定,讓他心情好轉起來。

這讓我發現,我在關注他人的言外之意和內心感受上,似乎還是蠻細膩的。

再比如:

今天和同事某某發生爭執,她提出了一個主張,但我發現這個主張跟團隊的目標其實並不一致,於是我構思了一下,用盡量有力、精準的邏輯試圖跟她溝通,最終成功地説服了她。

這讓我發現,我對團隊的目標和方向還是蠻清晰的,同時我用邏輯證明自己主張的能力還是挺不錯的。

類似這樣。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這樣的細節,告訴自己「我在某方面是有專長的」「我是可以取得理想的結果的」,久而久之,你就可以積累下大量的、應對不同情境的正面信息。

那麼,當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當你的內心再一次進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時 ——

這些正面信息和內隱自我,就會成為你對抗這種心態的「彈藥支撐」,為你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

4. 回憶錄

可能大家看到這個標題會有點詫異:我們又不是什麼偉人,為什麼要寫回憶錄?

其實,這個回憶錄不是寫來給別人看的,而是寫給自己看的。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讓你在思考和撰寫的過程中,你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哪些東西對我來講是珍貴的、有意義的,哪些東西只是生命裏的匆匆過客。

這可以幫助你為自己的人生構建一個連貫的、有意義的敍事,從而提高對生活意義感和價值感的感知。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有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知道生活究竟為了什麼 —— 這就是「存在主義危機」,也是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遇到過的困擾。

如何克服存在主義危機?這可能很複雜,但其中非常有效的一點就是,把自己的視野拉長、放寬,不要侷限在當下、眼前的時刻,而是去關注自己整個成長的歷程,關注自己整個人生裏面跟世界的交互和觸點:你認識的朋友,你做過的事情,你發出過的聲音,你影響過的他人……

這些觸點,會形成一張強有力的網,讓我們的生命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充實,從而幫助我們對抗存在主義危機。

那麼,如何寫回憶錄呢?

一個簡單的做法是:把自己過去的人生分成多個階段,再細分到每一年,針對每一年,想一想:

  • 場景:我做過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場景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 人際:我有過哪些朋友?我跟朋友一起做過什麼事情?

  • 經歷:我有過哪些重要的經歷?我還記不記得當時的感受?

……

然後,在自己閒暇時,或者狀態不佳、不想工作時,翻出來,隨便找一年,把自己代入進去,讓自己去充分回憶、想象,把能夠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如實地描述下環境、行為、感受和心情,不需要很複雜,也不需要追求文采,你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不是出版。

如果覺得寫得很亂,那就等下一次有空的時候再去整理就可以。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放鬆和解壓的方式,在自己疲憊的時候,或是狀態不佳的時候,用來讓自己脱離「現在」,沉浸回過去中,去體驗過去的感受,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放鬆。

很多人會擔心:過度沉溺於過去,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其實不是的。只要你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邊界,不要讓這種行為干擾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不會有影響。反過來,它會是一種非常好的「回血」方式,能夠讓你暫時停下忙碌的腳步,去真正關懷和照顧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你相當於不斷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不斷剖析、揭示和釋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回憶和感受,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義」。

這是一個不斷為生命添磚加瓦、去蕪存菁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找尋生命意義的過程。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去調整大腦和心靈的狀態,讓自己擁有能夠對抗壓力和挑戰的激情和勇氣。

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克服日常生活的疲憊和無常,為生命增添一絲色彩。

一起加油喔。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61 字。

轉載請註明: 給大腦和心靈做個按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