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肛欲期的噁心表現,父母再不爽也得忍,正確處理才能不留陰影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健康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導語:

肛欲期與口欲期一樣,是發生在1歲到3歲寶寶身上的常見現象,這時的寶寶一般會下意識地憋住大小便,最終導致出現失禁的情況。

編輯:豆子

排版:貝貝豆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的育兒難題,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育兒小問題,父母大部分能夠輕鬆解決,但也不乏會出現一些父母感到尷尬的情形,比如令人感到噁心的肛欲期,就足能夠讓父母感到發狂。

一邊是令人噁心的排泄物,一邊是孩子屢教不改,面對這種情況的寶媽很難壓抑自己的怒火,大多會選擇採用暴力的方法來幫孩子“長記性”,殊不知父母的一時衝動可能會對寶寶造成終身的陰影。


2歲寶寶頻頻拉褲子和尿褲子,忍無可忍的寶媽決定讓孩子“長長記性”

前段時間後台的一位粉絲求助,説這兩天她的寶寶出現了一些問題:明明已經學會了上廁所,這段時間卻總是出現在褲子裏大小便的情況。

這天這位寶媽又發現寶寶拉到了褲子裏,忍着臭臭的味道,寶媽將這個小傢伙費勁洗乾淨,換上新衣服後。寶媽還是像之前一樣耐心地教導寶寶,希望寶寶下次肚子不舒之前要和媽媽説,寶寶聽完媽媽的話後點點頭表示同意。


可就當寶媽忍着作嘔的味道洗完寶寶的髒衣服時,就聽到寶寶在卧室喊:“媽媽拉臭臭啦”,寶媽趕緊趕過去一看,發現寶寶尿在了新換的褲子裏,就連卧室的牀單都抹上了寶寶的“畫作”。

寶媽再也壓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拽過正在發呆的寶寶,衝着他的屁股狠狠地拍了幾下,想讓孩子長長記性,寶寶被打得哇哇大哭,不停地喊着“媽媽”,“媽媽”。

從此之後,寶媽發現寶寶不僅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見到自己也是下意識地驚慌害怕,直躲着自己。寶媽很鬱悶,不知道自己這麼做究竟是不是對的。


寶寶的這種不自主憋大小便的情況不是調皮,而是肛欲期的天性使然

許多媽媽會將寶寶的這種憋大小便的情況歸咎於寶寶的調皮,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寶寶這麼做的原因其實更多地是肛欲期的天性使然。

肛欲期的概念其實是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他認為寶寶的發育階段會經過數個不同的時期,這些不同的時期其實是寶寶不斷嘗試和外界接觸的象徵。他曾經將兒童的發展歷程分為五個方面。

口欲期(0~2歲)

肛欲期(2~4歲)

性蕾期(4~7歲)

潛伏期(7~12歲)

生殖期(12~20歲)


在這五個階段中寶寶都會存在一定的共性:寶寶都會通過刺激新的刺激點,來不斷獲得感官上或者心理上的快感。比如口欲期的寶寶會將手邊的東西放到嘴巴里,等到了肛欲期的時候,寶寶就會通過憋着不上廁所來獲得新的刺激。

這其實是每個寶寶在發育過程中都會經過的必然階段,父母能夠發揮的作用是支持和引導,採取過於粗暴的方式對寶寶的行為進行糾正反而會取得相反的效果。

面對孩子令人噁心的天性,父母做好這些方面才能輕鬆應對

1)父母態度不應該過激

面對寶寶憋着導致拉褲子或者尿到褲子的行為,許多父母的表現都會比較過激,甚至會選擇打罵等暴力的方式來“嚇唬”孩子。

這種行為是完全不正確的,當父母對寶寶進行嚇唬時,除了會造成寶寶對媽媽的害怕情緒,還有可能會導致肛欲期的增長,反而會將事情變得更加麻煩。


2)父母不要打斷寶寶肛欲期

面對寶寶的憋大小便的情況,父母最合理的方式是引導,溝通,讓寶寶逐漸地從憋尿的行為中走出來,而不是自己直接上手,為寶寶把尿。父母的這種打斷寶寶肛欲期的行為反而會激發寶寶的逆反心理,導致寶寶的肛欲期不能順利通過。

3)可以選擇相應的繪本引導

寶寶的早期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相對旺盛,在教導寶寶正常使用小馬桶的時候會使用的一些繪本在這裏也能發揮作用,父母可以選擇一些繪本,來引導寶寶進行正確排便過程,鼓勵寶寶向繪本中的人物學習,逐漸地放棄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