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成長不是線性的。大多數嬰兒在第一年會經歷多個猛長期。在每個猛長期過後,你可能發現一夜之間寶寶的那件可愛的衣服就小了。對,你的感覺沒錯!
如果世上有一個規則有助於媽媽微笑着陪伴寶寶渡過猛長期,那就是:不要看錶!不要看給寶寶餵了多久的奶。不要看隔了多久就要餵奶。也不要看夜醒多少次要吃奶。
無論嬰兒如何餵養,猛長期都會發生的。有些書會告訴你猛長期發生在某些特定的星期。事實上,猛長期可能在任何星期開始。
一般來説,猛長期大約是出院後剛回家的幾天,7到10天,2到3個星期,4到6個星期,3個月,4個月,6個月,9個月。前後會有誤差。寶寶們不看日曆,所以你的寶寶可能會不太一樣。
猛長期在一歲之後還會有,很多媽媽發現到了學步期隔幾個月就有,甚至到了青春期還會間歇的發生。
猛長期一般持續2到3天,有時也會持續一週時間。
在猛長期,母乳餵養嬰兒的哺乳比平常更頻繁(有時往往每隔一小時就要吃),而且嬰兒比平時更煩躁。
嬰兒攝入的奶量在猛長期會突然增長,但這只是階段性的。純母乳餵養的嬰兒,攝入的奶量在生命的最初幾周迅速增加。
除了身高體重的增長外,行為方面的發展也會導致嬰兒需要吃更多的奶。比如翻身,爬行,走路或説話。母乳提供了身體和大腦發展的營養。
*嬰兒幾乎不停歇地吃奶
*夜醒次數增加
*吃奶時不斷含上、扯開乳頭,非常煩躁
所有這些跡象都是在告訴媽媽的身體“多產些奶!”如果我們及時對寶寶的要求作出回應,我們的身體就對這些信號很敏感。這些額外的哺乳會刺激你的身體,以使媽媽產生更多奶。
*嬰兒一兩天中會睡得額外多
*媽媽感覺稍微有些漲奶
*吃到奶嬰兒就平靜下來
猛長期經常令新手媽媽措手不及。正當她們認為她們開始懂得自己寶寶的各種信號時,突然一切都改變了。頻繁的哺乳需求和猛長期在頭幾個月發生的高頻率都會令媽媽感到困惑。
對付的關鍵就是完全的、單純的按需哺乳!如果寶寶的信號影響了你,請不要以任何方式干預,你的身體就會迅速回應,並增加供應,通常在24至48小時之內就調整好。有時猛長期似乎要拖上一個星期。這時你只要確保能夠飲用足夠的水就可以。
不要讓猛長期干擾你餵奶的信心。正相反,它會促使你更好的理解寶寶的需求。看到你的奶量增長,你的寶寶安靜下來,當他成為快樂的母乳寶寶,你的信心就會更強。一個聰明的媽媽知道,寶寶最知道ta自己需要什麼,我們要做的只是仔細聆聽。
按需哺餵。寶寶經常吃,就能吃到更多的奶。你的奶量也會隨之增長。在猛長期時,不需要也不建議加配方奶。這些做法,包括按時哺乳,都會干擾自然的供需,使得你的身體不能按需產奶。
當嬰兒經歷猛長期,哺乳的媽媽可能覺得特別飢餓或口渴。傾聽你的身體的要求。
嬰兒哭鬧和哺乳經常在晚上,特別是在最初幾個月,這是很常見的。
集中進食:在幾次吃奶之間的時間很短。
這是很常見的,常發生在傍晚。其後經常(但不總是)跟着較長時間的睡眠。寶寶是在長時間睡覺前“加滿燃料”。經常有寶寶在晚上6點到10點之間每小時都要吃奶。
集中進食往往正好與你的寶寶煩躁時間同時發生。嬰兒吃幾分鐘奶,扯開去,煩躁地哭一下,再吃奶,扯開,煩躁地哭,持續幾個小時。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媽媽可能開始懷疑寶寶是否吃夠了,是不是自己吃的東西影響到寶寶了,是不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影響到寶寶了。。。它真的可以毀掉你的信心,特別是有其他人在一邊問同樣的問題(你的母親,你的丈夫,你的婆婆)
跟你的撫育方式和你的奶水沒有任何關係。不用去找原因,只要安撫寶寶就好。讓寶寶願意吃多久就吃多久,願意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在你餵奶的時候,讓寶爸幫你拿吃的,喝的,或是你需要的其他東西(書/遙控器/手機/等)
不是。不要給寶寶奶瓶。加奶粉只會告訴你的身體不需要產更多的奶,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記住,奶粉寶寶同樣經歷黃昏哭鬧的時期。跟餵養方式沒關係。
*換個節奏。讓寶媽在勞累一天後休息一下放鬆一下,由寶爸來陪伴寶寶一段時間。
*出門。可以在寶寶每天開始煩躁時段前一點出門去,散個步,或者就在外面坐坐。
*用聲音。唱歌,哼鳴,説話,喃喃低語,噓噓,聽音樂,使用白噪音。多試試不同的音樂和聲響。
*用有節奏的運動來安撫寶寶,走路,搖擺,跳舞,都是不錯的選擇。
*用身體接觸來安撫。抱着寶寶,或給ta洗澡,做撫觸。
*改變哺乳姿勢,躺喂,或讓寶寶趴在肚子上吃奶。
*別糾結於時間表。
*別在晚上寶寶煩躁的時候安排聚會等活動。
經常抱寶寶或喂寶寶不會慣壞ta。恰恰相反,多項研究表明,寶寶被抱得多,及時響應寶寶的需求,寶寶會哭得更少,父母也會更快地學會理解寶寶的需求。小嬰兒對媽媽的需要就像對吃奶的需求一樣迫切。
請理解這一點。你的寶寶需要你。Ta不是要控制你,這不是你可以糾正的事情。很多時候寶寶煩躁只是因為Ta希望和媽媽更多的接觸,只要滿足了這一點,寶寶就會很滿意。寶寶一歲內有8個猛長期,學會這些方法,再也不怕寶寶夜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