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世界範圍內臨牀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既往治療困難、療效差的疾病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其內在驅動力是新技術和新藥的不斷湧現。雖然隨着醫療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雙一流高校建設等系列舉措的落地,國內一批高水平醫院湧現,在常見疾病的診治能力上達到或者接近歐美髮達國家水平。但不可否認目前國內臨牀廣泛應用的這些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藥往往由歐美髮達國家所開發,是否能夠產出並且持續產出能夠改變現有臨牀實踐的原創性成果,決定了中國的臨牀醫學學科能走多遠、能變多強。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趙宏接受了光明日報採訪,他帶來的一份提案題目是《建立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基金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發展》。趙宏表示,客觀來講,目前中國在臨牀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水平是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從人才培養和儲備角度,國外的醫學教育往往是研究生教育,學生本科階段專業多元化,比如工學背景、理學背景,這樣的模式使其在臨牀執業過程中更容易採用跨學科的思維去開發新技術來解決臨牀實際問題。而國內醫學教育目前主要還是單純醫學或者生物背景,原始創新的知識儲備略顯不足。另一方面是科研經費支撐體系對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支持不夠。目前醫學類可申請的國家級科研項目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的重點研發專項。自然基金主要支持對機制等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重點研發專項一般需要組建較大團隊並且每年資助數量較為有限,因此無法充分發揮和調動廣大臨牀研究者的科研積極性和能力。“此外,由於國家級項目已成為一流醫院和醫學院職稱晉升、人才頭銜的評價要素,因此一大批臨牀醫生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自己並不擅長的基礎研究中,和自己的臨牀工作和需求相對脱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趙宏説。
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建議在現有科技支撐體系內建立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國家級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強調從臨牀問題出發、強化學科融合、改革評價體系。目標是產出一批能解決臨牀實際問題的新技術、新方法,突破目前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侷限性,造就一批能夠勝任應用基礎研究的多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可考慮採用以下方式:
一是採用個人自由申報方式,建立臨牀醫生和科學家雙PI制。一方面從機制上就要求臨牀和基礎研究的聯合,另一方面與重點研發計劃面向團隊申報不同,可以化整為零提高效率,更好的發揮更多臨牀工作者和科學家的積極性。
二是對研究問題的選題採用指南推薦和自由申報相結合方式。可由專家委員會選定一部分臨牀關鍵難點熱點問題作為指南方向,採用揭榜掛帥等模式進行申報,經費予以傾斜或優先支持;同時鼓勵對其他各類臨牀問題的自由申報。兼顧國家層面重點戰略需求和專家個人積極性和智慧的結合。
三是探索建立全新的項目評審和成果評價體制。應用基礎型研究的評審不同於純基礎或純臨牀研究,需要基礎和臨牀兩方面專家協同。成果評價不拘泥於論文,而應以臨牀應用和產業化為主要指標。因此,探索建立全新的評審和評價體制非常有必要。可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或中國醫學科學院完成。
四是可考慮引入產業方共同設立基金,參與評審及評價項目。應用基礎型研究以產出解決臨牀實際問題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為主要目標。通過引入產業方,有助於成果更快轉化。(記者楊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