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來講,最揪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生病,當孩子生病或者需要接種疫苗的時候,抱着寶寶去醫院打針成了難題。父母看到寶寶因為害怕打針而大哭大鬧,真是又心疼又着急。
芒果的親子綜藝《媽媽是超人》中,有一期的節目內容是演員賈靜雯要帶五歲的女兒咘咘去醫院接種兒童疫苗。已經經歷過打針的咘咘十分抗拒,看到媽媽開車將自己帶到了醫院樓下就開始大聲哭鬧,死活不從車裏出來,一直喊着讓媽媽快點回家。
媽媽賈靜雯看到女兒哭的如此傷心也跟着掉眼淚,過了很長時間都無法安撫好咘咘的情緒,只好暫時將女兒帶回了家。
難道面對打針這件事,父母真的束手無策只能任憑寶寶哭鬧嗎?而且有些寶寶打針的反應太過激烈,讓醫生無法下手,害怕弄傷寶寶。父母有沒有思考過寶寶為什麼會害怕打針呢?有什麼辦法能讓寶寶乖乖配合呢?
為什麼寶寶害怕打針?
1、因為媽媽害怕
經過調查後發現,一歲以前的寶寶感知外面的世界是通過媽媽的情緒反應。各位父母可以回憶下每次帶孩子去醫院打針時的情景,是不是自己比寶寶還害怕、擔心。
寶寶不能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他們也不知道打針是怎麼回事,會如何操作。寶寶只能通過父母及家人的表情、語言、狀態來感知事物。當他們發現父母表情緊張,雙眉緊鎖,甚至擔憂焦慮的時候,就會收到一種信號“即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他們就會害怕、恐懼,哇哇大哭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2、疼痛感知能力高於成人
寶寶對疼痛的感知和成人是不同的,他們對疼痛的感知是成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這能這種疼痛在成人的感受中只是一級,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卻能感受到七八級的疼痛。
並且人們天生就容易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比如怕黑、怕高。寶寶的恐懼會更加強烈,當他們被帶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會更加的不安和焦慮,這種不安和焦慮會加重身體上帶來的疼痛感受。
3、疼痛沒有得到認可
很多父母帶孩子打針的時候,都會哄孩子:“寶寶乖,這個不疼,一下就好了。”但是寶寶卻覺得打針分明非常疼,為什麼媽媽還説不疼呢?這種疼痛沒有得到認可和回應的感受比打針帶來的疼痛更加強烈,寶寶甚至會覺得難過和委屈,甚至對父母產生不信任。
為什麼不同年齡的寶寶對打針的態度不同
並不是所有寶寶對打針的態度都一樣,寶寶的情緒感知和表達也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慢發展的,不同年齡的寶寶對打針的態度也不同。
1、 不滿9個月的寶寶
9個月以下的寶寶還沒有形成記憶能力和聯想能力,記不住對過往的打針經歷,提到打針,也不會和疼痛聯想到一起。很多時候都是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下被紮了一針,瞬間的刺激很快就過去了,疼也就是哭兩聲,父母拿出玩具或零食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他們馬上就會停止哭泣,因此不滿9個月的寶寶對打針並不犯怵。
2、大於一歲的寶寶
當寶寶長到一歲時,他們開始建立複雜的情感體驗,知道什麼是“害怕、恐懼”,對事情也有了記憶,知道打針的體驗是疼痛,甚至有的寶寶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對父母説“不”,當父母帶自己打針的時候,他們會明確的表示“我不想打針”且態度堅決。
如何讓寶寶坦然面對打針?
其實寶寶怕不怕打針,會不會對打針產生強烈的反感和抵抗,全靠父母的正確引導。
1、 告訴孩子打針會痛
孩子對未知的恐懼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抵抗,因此父母帶孩子去打針前要如實的告訴孩子打針會痛,並模擬打針的動作,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醫生病人的角色扮演遊戲,媽媽扮演醫生,寶寶扮演病人。用筆帽輕輕的戳寶寶的胳膊,告訴寶寶打針就是類似這樣的動作。
同時父母也要明確的告訴寶寶,打針是會痛的,就像寶寶不小心摔了一跤,但是疼痛感非常短暫,只有幾秒就會消失,鼓勵寶寶不要害怕。
2、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打針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對於一些淺顯的道理和規則寶寶是可以明白並遵守的。父母在打針前應該告訴寶寶打針的原因,並用寶寶能理解和接受的話語來解釋。
比如有的父母和寶寶説“打了針你的病就好了”,但是孩子並不能理解什麼是生病,好了之後又是什麼樣子,因此就模模糊糊,對孩子的説服作用並不大。
父母可以通過講繪本故事的方式告知寶寶什麼是生病,生病後身體會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覺,讓寶寶知道自己身體裏有調皮搗蛋的細菌、病毒在作怪,而打針會幫助寶寶消滅“敵人”,讓寶寶變得舒服。明白打針的意義後,寶寶就不會過於排斥打針了。
2、 打針時,耐心安撫和鼓勵
寶寶年紀小,害怕打針、怕疼都是正常反應,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寶寶的安撫工作。
孩子打針的時候,父母要陪在孩子身邊,撫摸寶寶的頭,輕聲鼓勵寶寶要勇敢,爸爸媽媽會陪在他的身邊。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寶寶,父母還可以帶着他們最愛的玩具和小零食,打完針後第一時間讓寶寶玩,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但是家長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在打針的時候嚇唬、哄騙寶寶。這種方式會讓寶寶產生更加嚴重的恐懼感,甚至會對打針產生心理陰影,形成非常糟糕的體驗,以後就會異常抗拒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