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為啥老抓耳朵耳朵進水會得中耳炎嗎這些問題家長必須知道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健康

耳朵是個很少受關注的器官

只有出現問題時才會被注意到

所以每次收到關於耳朵的提問

都是火急火燎的,比如:

急!寶寶耳前有個小眼兒

總有東西流出來,這是怎麼了?

洗澡時寶寶耳朵進水了

會不會得中耳炎?急死了!

寶寶老是撓耳朵

是不是耳朵裏面出問題了?

今天是「全國愛耳日」

就跟大家聊聊耳朵這個「小透明」吧

先通過圖片來了解一下

寶寶耳朵的外部構造

沒想到小小的耳朵上

竟然有這麼多結構吧?

雖然每隻耳朵長得都不一樣

但有些「異常」還挺讓人煩惱的

比如:

耳邊多了個小洞

大約有10%的亞洲寶寶

出生時會自帶「耳洞」

只不過不在耳垂上

老一輩人稱之為「富貴倉」

雖然它看起來只是一個小洞

但隱藏在皮膚下的

卻是彎彎曲曲的「管道」

根據它所在位置的不同

被稱為「耳前瘻管」或「耳後瘻管」

這個小洞就叫做「瘻口」

而且有這個小洞的寶寶

發生永久性聽力受損的風險

是一般人的5倍

需要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來排除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

瘻管都是沒有症狀的

但要是「管道」裏有了炎症

就會有臭臭的粘液分泌出來

這時千萬不要去摳它、擠它

輕輕擦掉就好

一旦瘻口變得紅腫、或者流膿

就需要藥物甚至手術治療了

耳前多了個肉疙瘩

還有些寶寶的耳前

有一個天生的「肉疙瘩」

這個叫做「耳前皮贅」

是胎兒期耳朵發育過度的結果

沒有什麼危害

如果擔心它長得太過「突出」

影響了寶寶的顏值

也可以選擇切掉它

説完這些外部的小異常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

寶寶耳朵的內部構造

耳朵裏面的「小零件」有很多

大部分都集中在中耳、內耳裏

而住在外耳的耳屎

反而成了最被家長關注的

其實它還有個好聽的學名

叫做耵聹

無論是硬巴巴的乾性耵聹

還是濕乎乎的油性耵聹

都屬於正常的情況

雖然被叫做耳屎

但耵聹並不是髒東西

它是守護耳朵健康的「安全衞士」

瞭解這些以後

我們來説説耳朵的常見問題

寶寶為什麼老抓耳朵?

有些家長一看到寶寶抓耳朵

就會想是不是該掏耳屎了?

其實,寶寶經常抓耳朵

最大的「嫌疑」是蚊蟲叮咬

或者耳朵裏進去異物了

異物如果不能自己掉出來

就要及時去醫院

千萬不要想方設法自己去取

有時候

寶寶餓了、困了也會抓耳朵

這是在提醒媽媽:

該餵我吃飯了、該哄我睡覺啦!

排除掉這些小問題之後

寶寶總抓耳朵就可能是在表達

「我的耳朵生病了」

比較常見的情況有兩種:

1.耳部濕疹

耳部濕疹有時會長在

外耳道和耳甲部位

對於耳朵本來就很小的寶寶來説

是不太容易發現的

所以當寶寶頻繁撓耳朵時

可以先仔細觀察一下

耳朵周圍和耳廓內有沒有濕疹

耳部濕疹和普通濕疹的護理一樣

但如果寶寶的濕疹長得比較深

最好還是請醫生來指導護理

以免自己動手,造成誤傷

2.中耳炎

如果寶寶除了撓耳朵

還會有難聞的膿液流出

這就很可能是中耳炎了

中耳炎是小寶寶比較常見的疾病

1~2歲是高發年齡段

哺乳姿勢不當、洗澡鼻腔進水

都可能導致液體

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腔

從而引發的中耳炎

而很多家長都擔心的「耳朵進水」

其實是不會引發中耳炎的

正常情況下

水不會長時間留存在外耳道中的

但即便如此,洗澡之後

也還是要仔細清理耳朵的

不然耳朵裏存了水

會讓寶寶覺得不舒服

寶寶的耳朵怎麼護理?

給寶寶洗澡、洗頭時

可以使用這種有護耳的專用帽子

洗完後別忘了擦乾耳朵周圍

並用棉籤清理耳廓內的積水

防止流入耳內

至於很多媽媽都好奇的掏耳朵

老編輯唯一的建議就是

不要自己掏!

因為耵聹會隨着

咀嚼、吞嚥等行為被震出去

這是耳朵自我清潔的過程

家長可以清理的只有

眼睛能直接看到的這一小部分區域

即便寶寶的耳朵

真的到了不掏不行的程度

也只能請醫生

使用專業器械來處理

自己動手如果處理不當

不僅會把耵聹推得更深

還有可能損傷耳道甚至鼓膜

所以各位媽媽一定要管住手哦~

本文經由廈門大學醫學院碩士龍政揚審核

插畫:陳瀅